乡村句式的正象呈给
(2008-11-17 10:23:41)
标签:
四川日报乡村诗凸凹杂谈 |
分类: 凸凹评论 |
乡村句式的正象呈给
——《四川日报》中国乡村诗大赛参赛作品赏析
凸凹/文
1.《身体里的故乡》,印子君/诗
指认故乡的方式很多, 印子君用的是体认。他避开了大词、颂词和形而上之思,直接让故乡在掌纹、头发和左右手的内移中,附着并向读者溢出一个还乡者身体的气息。把故乡锁进身体,一个人秘密而极致地爱着,就这样。
2.《蟠桃》席永君/诗
遥远的西王母的花园与面前的柏合镇的果园只隔着一只桃果的距离,而裹贴在桃果上的报纸与桃果之间却隔着几千年的桃史的秘密。末了,柏合正从天空的树间垂下云朵一样的蟠桃。
3.《我说我回家了》,龙克/诗
这首诗的题材应该说是陈旧的,它记说了作者在充满喧嚣与尘埃的工业时代向往并走向乡村桑梓地的朴实情愫和内心独白,也或者是作者靠在月光的床头所做的一次让躁冒的生命回归内心与宁静的臆想。但它的挚炽、细碎和干干净净的抒情品质却又那么让人动容和自审。
4.《轻轻的白色》,安琪/诗
有着“雪鸟”本色(不特是白色)的羽毛是作者乡村往事中的一段隐秘记忆。作者附身于一片羽毛还乡,无限接近于附身于一只雪鸟的乡土,中间只隔着“轻轻”的唯美的距离。
5.《洗脚》,泥马度/诗
许多人都有在乡下故乡清冽的小溪中弯腰洗脚的爽惬经历,但很难作出泥马度这样的喻象表达,尤其是在冷中感到的热,在长短不齐中感到的手足情,确乎出人意料。
6.《挂香肠时,我突然开始想念老家》,白鹤林/诗
白鹤林是想告诉我们,只要是乡村中人,不管他走到哪里,乡村和乡愁就会跟到哪里——即使在挂香肠迎接过年的喜庆日子里,也是“满肠愁绪”。这是近家情怯、离家情浓的一个诗写实例。
7.《依然爱……》,罗铖/诗
这个80后诗人的无穷次方的爱,实则只有一种爱,那就是乡村的爱。由于有了依然一词,我们便可以确知这个乡村就是诗人的生身故乡或诗歌源地了。
8.《扁响》,沈河/诗
在一些人瞄准乡村的夜、稻米、丰收、村姑等常见题材时,沈河则专注于一根扁担的响声。在一些人把大写小时,他把小写到了大:“已停息的扁响怎么还在跑?”并且,停留在身体最脆弱部位的那声扁响,除了肋骨,无他。
9.《乡村秋夜的盛宴》,李盛全/诗
能够将“虫们合唱的声浪”这种听觉事象,切换成一种视觉——“灯光”——来体认,诗,自此现身了。最后的设问其实是使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我”当然不是唯一的听众,甚至连主角也不是,较之已经入仓的金黄的稻谷,我显出了戚然之色、吃醋之味。
10.《稻米》,秦琼/诗
稻米、舂米妹子、爱情、米糠枕头、乡村,作者的情感与游思在这些实象中反复换手,使得这首诗哪怕有明确的“汉子”的介入,也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读法。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义变为多义——秦琼作了这样的努力。这里有“误读”的妙。
11.《谧夜》,杨通/诗
把思想和大理交给一部哲学著作去完成,把晦涩和梦呓交给一家精神病院去装订,杨通只用诗歌的剪贴板组合乡村最细碎的画面——它令住在后工业元素里、住在一把保险锁里的人群那么向往!
12.《栽秧打谷》,刘火/诗
“抛粮下种,犁耙铲搭,栽秧打谷,划篾揪索”,是川南农事中的常态。而“背到”、“撑着”和“生老病痛”则是常态里咬着牙关、最沉默的一部分——它们是那么满足于“胀浆的谷穗正在倾听”……
13.《阿芝》,宋光明/诗
这个诗歌版的小城故事发生在彝乡。彝女阿芝莫名的物理上的大位移和精神上“还是充满深情”的亚位移,考验着一大拨明恋者、暗恋者的位移向度。
14.《山里的野核桃》,熊明/诗
现如今城里的孩子恐怕大多数都不知道“扎起串串马尾花/婷婷玉立从春到夏”说的是核桃花。这不是诗的朦胧所致,而是对植物学常识的不识,或者说是对乡村世界的陌生。作者显然是熟悉的。他的高明之处是将温室花的娇媚比对野核桃的粗黑并令其产生出审美的大落差。
15.《竹子》,李仁芹/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南国乡村农宅周遭的竹子几乎与桑树、梓树有着同样的文化含义。但在女诗人李仁芹眼里,竹子还可拔节到生命的高度,并藉一阵春风,变不可能的既定事实为可能的奇迹。
16.《橄榄树》,李仁芹/诗
因为知道这首诗是大竹籍女诗人李仁芹瘫痪在病床上写的,因此它就给了我更大的震击。橄榄树在这首诗中不被我看成和平、友谊的另象,它只能是生命力极为顽强、被地中海沿岸人们称之为“生命之树”的指征。作者在极小的文字体量里,刻写了自己寻找生命、转化生命最终成为理想生命的积极态度和诗性诉求。
17.《像狗尾巴草一样生长》,陈修元/诗
如果说对乡村的热爱在诗中被切转为“素面的女子”似显轻美,那么当接踵而至的“热爱一生的母亲”一下子站在面前时,我们也就只好听命于诗:做两株永不会被剪除的狗尾巴草。
18.《站在瘦小的河堤上眺望》,野川/诗
一个人站在瘦小的河堤上眺望是极易生发一些奇崛的情绪的。野川除了“缅怀和热爱”,更多的是祈愿——包括太阳晒照的思路,野花香味的存散,庄稼的长势、果实及用途。
19.《黄昏:落日抱住村庄》,叶梓/诗
黄昏的昏在《周礼》中同婚,意指生发迎亲礼的那个温婉时刻。叶梓的“火苗”中,有落日、村庄、桃花、小鸟,还有一个温婉的期许。
20.《落花流水》(组诗),陆苏/诗
在没有自己的季节,花儿(或作者)所有的梦都是跑过无花的日子,从梦中的春天赶往梦中的春天——《花想》作了这样的诠说。在梦想中完成的一切,哪怕比现实还现实,依然是梦想。但这个奢求获得和拥有的梦并没有那种无奈、伤感的灰暗情愫,仅“缤纷”一词一闪,花儿(或作者)那天然、本真、野性的洒脱劲儿就溢出了纸面。
《半夜》里,村庄冷了吗?当然没有。只不过是全部村庄的热回聚在了内部尤其是梦芯,冷铁变为了热金。事实上连铁匠铺也没有歇着——它正以农具围炉开会的形式热闹着。而农具投影在农人梦中即成了镰刀,柴火印戳在农人梦中即成了风声。互文和连环交织的技艺在陆苏这首看似只呈现零星画面的短诗中留下了尚能被我们捕捉到的痕迹。
还有比“柿子点灯/菊花上轿”更美的秋吗?当然,这个叫菊花的素洁的村姑,上的必须是你备的轿。设若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理解,菊花就是菊花,那么在霜降至菊花开花这个时间段里,在有炉火的这样一个地方,主角菊花和配角柿子就算是真真切切快快乐乐上演了一出乡村婚俗戏了。重要的是,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人,乡村是可以更美的——那些植物动起来,比人更像人。《秋》的美,还在于它的韵脚滴着宋词的白露、霜降和炉火的黄昏。
21.《再版的桃花》,丁可/诗
此诗从头到尾是一个大意象:把一树桃花当作一本书来写。它的价值在于它切入路径的新——无数咏桃古诗及新诗选本《桃花诗三百首》里的作品大约均没有以书作道具的先例。此诗以灵动的句子平铺直叙到最后时,运用刘禹锡名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下子就把全诗送进了一个文化的视域。
(2007.10-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