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向的可能:温婉而亲切的军旅诗

(2008-11-19 09:59:47)
标签:

王一兵

凸凹

杂谈

分类: 凸凹评论

反向的可能:温婉而亲切的军旅诗

----读王一兵组诗《我是一个兵》

凸凹/文                               

 

事实如此。蔡椿芳的潇洒、曾凡华的清丽、朱增泉的大派、贺东久的激情、刘立云的细腻、曹宇翔的自然、晓桦的深沉、张国明的外冷、屈塬的古朴、李松涛的粗犷……这些各持特质的诗风,构成了近几年中国军旅诗坛坚实的景观。在他们纵横驰骋的蹄声中,被遮蔽的一大群更多的军队诗人们,在读者的记忆里更显得陌生了。

今夜,坐在月影了了的西窗下,读《星星》诗刊1990年第8期头栏头题重点推出的青年诗人王一兵的组诗《我是一个兵》,眼底竟倏地闪过一星亮光。我知道,好诗出现了。

初识一兵的诗,在1989年夏初。当我读到《脚》:“我的朋友/你为我奔走多年/你带我去很多地方/你让我结识很多人/你的苦难常常是我的快乐……我唯一能给你的是一双新鞋/穿上它让你继续奔走”以及《双色人生》:“仇人,我感谢你/你亲切地瞄准我/使我必须智慧、勇敢、细心/亲人,我感激你/你执著地温暖我/使我无法狠毒、邪恶、残忍”的诗句时,我判断作者是一位颇有心智的巴蜀诗人。当后来在江油“星星青年诗会”上与他谋面并看见他身着绿军装时,便有些惊讶了。自那以后,我开始注意这位作为军人的巴蜀诗人来。

如果说,这几年能打动我的军旅诗靠的是一种强行而武断的攻入,那么,《我是一个兵》靠的却是一种友好而亲切的渗入。

“兵”、“和平时代”和隐隐约约的“战争阴影”构成了全诗的三维座标。作为普通一兵的“我”,便在这个诗的迪卡尔座标里,长出了一行行情感的轨迹。

《军礼》是一个士兵“隔着山山水水”对“父亲”这个具象的深情独白。“是木枪/让你窥见我穿军服的18岁/比您更高的骨骼和身躯/令你又惊又喜”,如果说在这里充满自豪感的新一代的儿子对父辈深谋远虑的目光表示的是一种冲动的兴奋的话,那么,“您已教会我不用子弹/射中目标的本领”,则是年轻的儿子对父辈的头脑彻底的折服。“父亲,你用半生精力/为国家抚养一支枪”,至此,两代人的献身意识齐刷刷跃上纸面,令人久久回目。《列队》里,“纪律在其中穿针引线/缝众人为一体”,是一种诗人的机灵;“必须注意左脚和右脚/踩准口令/战争爱让走错步子的军人/流血”,是一种对历史的痛苦反思;“将军们/在队列无数次的变换中/走出/又依靠队列/功勋卓著”,则是诗人希望为甘当无名英雄的士兵佩挂一条彩色绶带的美好心愿。作为士兵自身价值的崇拜和深层次的再认识,《队列》凸现得很好。

居住在《和平年代》的士兵,成天“瞄准、射击/假想的全部敌人/是各种不同方位距离的纸靶/成绩与训练的方式/表扬我的认真”;“儿子业余写诗和做好事/年终被再度嘉奖”。在远离硝烟的橄榄林中,“我”的平淡而必须的行为成为了高度的自觉,同时也道出了中国军人耐得寂寞的优良素养。“可南部边境在流血/那是我们善良的血/那血流淌在我们善良的土地上/我们善良的言辞/已经说得太多”。这是淳朴的士兵沉默了很久很久以后才从心底发出的愤怒的声音;“启开罐头/细品人民制造的营养/勇敢深入内心”,真是智透纸背的句子,令人拍案叫绝。但这首《军列驶向前方》的结尾句:“没有尊严的活着/我们宁可死去”,虽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却属口号性质,入诗就显得平庸了。

在组诗压阵的《幸福像一只鸟》,虽然算不上最好的一首,但却是我最看重的一首。笔来得空灵,飘忽,睿智,字里行间嵌和着一种较强的弹性和思辨感应。“在天空/幸福像一只飞鸟/来去自如/没有女性的深山/太阳先照在鸟身上/投入一双翅膀的影子/一个兵/站在翅膀的影子里/幸福”,我把它看成是一首军旅诗中少见的爱情诗(或非爱情诗),一个兵和他梦幻的少女(或非少女)的对应物站在一起,最终达到了渴望的至福的极境。

通读这组诗,我有一个感觉:干净、自然、平滑,亲切如水。特别是在一些难度较大的节点,他常常能“冒”出一些机智而简单的语言,且不留苦思冥想后的痕迹,同时,他的诗还具备一种高贵的品质和人格的力量。读他的诗使我想起了密尔顿来,无韵,但却音乐弥漫。“假如一首诗感动了我们,它就意有所指;又假如它没能感动我们,那么作为诗,它便没有什么意义。”(艾略特《诗的音乐性》)我承认,《我是一个兵》感动我的首先是它的音乐性,征服我的却是音乐和内质的合一。

与那些慷慨悲歌、血气突涌的军旅诗相比,也许一兵的诗永远成为不了军旅诗的主流和旗帜,但却可以在和平时期拥有众多的读者,并为军旅诗的又一可能作出他自己的贡献。

 

                         (原载《四川经济报》1990年10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