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池/凸凹:在“节点”上纠缠的自在诗人
(2008-09-08 22:04:06)
标签:
凸凹凸凹诗歌秦池评论文化 |
分类: 评论凸凹 |
凸凹:在“节点”上纠缠的自在诗人
——评诗集《桃花的隐约部分》
□ 秦 池
我之和大部分诗人已经诗歌评论的方家对于诗歌的看法和不同也许在于我对于诗歌本身的东西知道很少,比如,诗歌的美学价值、诗歌的社会功用、诗歌的先锋意义、诗歌的后卫精神,以及诗歌对语言本身的探索;比如,我完全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都处在此时与彼时的某个情结上,语言的指向也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交糅、绵密、关涉到诸多层面的”(诗歌的隐秘情结和本体指向——高春林),我只能说出来的是,诗歌中的情绪,诗歌中的意象,诗歌的好读,以及其他比较表象的东西,这才是我关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读诗歌有的时候只是从诗歌的好看上去读的,为了满足我的这个阅读目的,我可能常常对这样的文本可遇而不可求。打开《桃花的隐约部分》,我首先看的是凸凹的自序,在序言里凸凹是这么说的:除了好诵、好听、好记,诗歌为什么不能好玩呢……就是这句话打开了我全部的阅读欲望。
《桃花的隐约部分》收录了凸凹一二十年的作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作品的时间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诗集的分辑也仅仅只是从标题上的“偷懒”,这就给阅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你可能无法迅速把握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创作时期写出来的作品。而且更要命的是,凡是知道凸凹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善变”的诗人,写诗的这些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固定在某种流派上,有散发着传统诗歌气息的作品,也有先锋探索意义的作品,此外他的一个时期的创作路线完全可能突然“断裂”。当然,这也是表象,凸凹的诗歌精神内核是始终如一的。作为题外的话,我不得不说的是,这本来不是我所能够描述评论的东西,但是在我企图迅速抓住他的一首诗歌,迅速进入一个他的内心世界之后发现其徒劳后,我本能的重视起来方家和朋友诗人对他的诗歌评论。这可以帮助我们的阅读。
在我想描述我对凸凹的诗集的总体印象的时候,我借用了一个我专业的术语:节点。在计算机科学中,一个图是节点的集合,一个链中节点包括了数据和指向……这些由抽象到具体的类比也许可以较为清晰地表明我在读凸凹的诗歌的感受。在凸凹的诗歌中,我总是被这样的意境所击中:“没有太阳的冬天还早着呢/十个很近的人走了九个,剩下的一个/在出发的前夜突然死去”(《的城》);“我朝前走去/迎面一条狗走来”(《羞惭》);“走出黄房子,折向南边,再折向东边,/在离黄房子一百三十七步的地方/消失得无影无踪——”(《黄房子》);“黑暗中,一只手/搭在我手上”(《黑暗中》)。诗人在诗歌里制造一个个非常突然的场景,一个非常惯性的场面,然后呈现在那里,给了你冷不丁的一个冷场,这是我所喜欢的,而这其中的承载几乎是超重的——任何一个真正的诗歌文本阅读者都不可能不被诗人放在诗里行间的内容所感染。有的时候你甚至真的不能不去想,一本好书是不是真的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才可相遇,尤其是诗歌,作为一种稍嫌有点贵族化的阅读运动,我们可能往往还要在心里添鼓很多勇气。
凸凹的每一首诗歌除了自身的承载之外,总是还指向另外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我注意到作者编年中提到的一些重要的作品:《钉子与墙》(“我在墙上钉钉子/可是,钉一颗弯一颗”)、《葡京的葡萄》(“有一粒核/不知埋在身体的哪个部位,至今没有吐出”)等。从年份上看,这都是作者在1998年创作的作品,从作者的写作身份上看,无疑是一个成熟的诗歌写作者。我反复咀嚼《钉子与墙》的结尾“我相信/仅仅是为了叫我“相信!”/这面墙才让所有的钉子弯曲”。80年代出生的我和60年代出生的凸凹本身就是从价值、经历等等都呈现强烈反差的两代人,一个60年代出生的诗人在经历了情感的纠葛,人生的历练,在90年代的消费文化的浪潮中,残存无几的诗意的激情耗散一空,中年时候的沧桑是不是在一首小小的诗歌中拉来了自身的表皮?我不得而知,知道的是在相隔遥远,我有一种寂寞相望的感觉,悲欢扑面而来。
我还要说,凸凹是我所阅读过的最自在的一个诗人。他的自在表现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我大略点数了一下他的这个选集中的诗歌,从诗歌的语言风格看,有民谣风味的诗歌,可谓“下里巴人”;有雅趣蛊人的诗歌,可谓“阳春白雪”。而随意的语言才可能更代表一个完整的凸凹,这在《变化》、《通讯录》这样的诗歌中可以窥一斑。我偶尔也想想诗歌的语言,在诗歌写作到了今天,诗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在诗歌语言上的探索方向是什么,还有没有意义,等等,但是在凸凹这里都毫无意义:一首诗歌如此诗意盎然,是语言本身的功力吗?也许我情愿相信这是一个真诗人的诗性。
这是一个阅读的年代,我所阅读到的凸凹恰恰具有这个阅读年代所具备的一切要素:随意的叫嚣,戏谑的嘲讽,夸张的吁告,狼狈的风流,一点理想主义的真诚,一点来自贵族血统的优雅。我始终拒绝不可读的诗歌,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嗜好。而这些嗜好乃是基于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情感宣泄和享受的基本需求。我真心 祝贺凸凹老师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写出更多好看,好读,好玩的诗歌。
2005.1于黑龙江大庆
作者简介:秦池(1983— ),原名莫思军,江西九江人,大学就读于油城大庆,2001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主持民刊《诗歌现场》。现在陕北从事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