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亥秋记,或手艺坊(三首)

(2007-11-06 09:28:48)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凸凹诗歌

丁亥秋记,或手艺坊(三首)

凸凹/诗

 

1.锦书托,或夜读《钗头凤》

山盟手中的一折锦书,至今还走在
陆家深宅去唐婉的那段路上
。八百年读一折锦,没有谁在死前
读完过一经一纬。字太多:多得不着一笔
。丝太稠:绸得不见一缕。这个秋天

,从绍兴到成都,从宋锦到蜀锦
我所有的事都是锦事,所有的文章
、故国、河山、前程,都是锦绣。但这还是
抽丝的春天柳絮,还是
托书望锦的黄昏断桥:一个书生抽出词码
,一个情种抽出愁肠,一个王妃抽出当年的
画师;一个工官抽出织机,一个商人

抽出金砂,一个农女抽出茧丝

、蚕虫和一棵古桑。迎接
反飞的丝丝缕缕,必先化身倒悬的缕缕丝丝
:任一把香梭、一颗银针
把墙内墙外经纬:任一匹摊开的心
慢慢折叠、蜷曲,还原到从前、圆心;任一个

绣球,从秋天的玉指尖抛来——
任鸟、金帛、盐、往事,归为陌上桑
。然后,西出蜀江锦院朱漆大门,薄雾升

,携濯锦江的西施,遁入桑间濮上

2007.10.5

 

 

2.女红刺绣,或文章事

 

……沿着诡谲的绣花鞋,一路寻找

一只香袋的吐词,一个荷包的秘密——是啊

,我少年时代的广大春天,就是这般的逼仄

:像一根骨刺。而原始的文身练习,只能

在一粒朱丹、一蓬植物的夕彩里,针针见血

,完成对爱情、宗教和图腾的勾描,完成

对你的速写。当针线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绣补的线索就把举国的仕道纹成女红。那时

针尖的广场拥挤不堪:但它锤炼了技艺

,磨砺了思想的对立与尖锐——透过

绣阁的窗格、帷幔,谁人识得破棉里藏针的脸

?这是九、十月,在送仙桥

我看见一位年轻的绣娘正绣《文君听琴》

: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手感代替诗感,灵思

代替灵思——哦诗艺,竟与绣艺如出一辙

!我环顾左右,跳出三丈外:哪来汉赋的辞藻

哪来拨弦的瘦指?锦江斜走,秋鸟疏飞

,它们疾疾赶来,只为听这遗世的文章?——

在古代,文是一种绣法,章是另一种绣法

:用青、红两线绣谓文,用红、白两线绣称章——

是啊孩子,最初的文章这样写,就这样写

;你看,汉语之美如此缜密、柔和、多韵

,如此抒情:锦为纸,朗月照,飞针走线

 

2007.11.6

 

3.怪客,或漆史秘笈

 

救词者谁?一只小鸟从一棵漆树出发

,把种籽叼上蓝天又撒向大地

。一大片漆林喂养一大片小鸟,也

喂养一大群割漆的刀

,制器的手。涂鸦慢慢象形:成画、成字

——你看,一瓢漆液自由流淌的曲线,让

竹简和刀刻的痕迹,多么蒙羞!

——这最初的汉字之美,正是

漆书之美,孔壁经书之美。深夜

,一个漆园小吏的思想闪着奇光,照亮

七个大国的梦蝶。而髹漆的大师,正在雕刀的

海底放生蚌螺。一九八四,我的新娘

从梳妆台的漆镜里款款走出

,顾影自怜,望见皇后

……漆器!这生于毒枭家族的叛逆,这

艺术瑰宝中的怪客。你看,那么多人背着漆树

,把嵌在青铜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代

悄悄收藏,秘而不宣——藏宝人的地图

爬上额头:中国大漆上了一遍又一遍

 

2007.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