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凸凹日志 |
——2007:成都诗歌笔会小记
章夫/文
有着“中国诗都”的成都,在诗歌没落的今天,一帮诗人又聚到一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金秋笔会”。在全国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诸如翟永明、李亚伟、凸凹、何小竹、石光华、席永君、杨然、吉木狼格、小安、陈小蘩等诗人都悉数到场,柏桦只因西南交大的课程不能调整,恨别诗会,但仍然发来代表作,以光其盛。原《伦敦诗歌》主编,英国著名诗人帕斯卡尔·葩蒂也应邀专门从英国赶过来赴会,国内诗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周瓒女士同样前来,并带来自己近作吟诵。
此次诗歌笔会由成都市作家协会和《青年作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特地在成都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举行。历时三天。多少年来,成都在都江堰的乳汁滋养下出落成千娇百媚芙蓉如面柳如眉的野性美人,唱着行云流水般的花腔,在山水之间顾盼流连。
千百年来,在文人眼里,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成都是因诗歌而存在的。成都历史上的“名人排行榜”都是由文排定的。“自古诗人例到蜀”。这里诞生了“汉赋四大家”的司马相如、扬雄;这里滋养了唐时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父子、陆游等大家……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成都的诗歌可谓风起云涌,领国内之先。
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比喻——文化是一条奔涌的大河。那么,那时的成都诗歌就是一条激情四射的地下河。因为在成都诗人的眼里,诗歌的河流需要在地下才能流诸久远的。那些埋藏在生命深处的冲力,在此时的成都冲决了波澜汹涌的地下河。正是这条地下河,把朦胧诗、莽汉诗等流派最底层的精神接续上了。
正是那时值得歌唱的“地下性质”,使“第三代诗人”最喜欢用的一个词便是——反。反知识、反社会……在他们眼里,反,就是一种文学的革命,一种决绝的先锋姿态。惟其地下,惟其先锋,才有一种真诗的爆发力,才有好诗。
25日晚,诗人各自的新近诗歌朗诵会,把那种爆发力推向了高潮。欧阳江河曾说,在大浪淘沙之后,能够留下的诗人和诗歌有一大半在成都。而更多的成都诗人认定这样一个现实,一个能不断成就诗人的写作氛围,这才是成都诗歌真正的传统。一旦进入这个氛围,诗人们才被它所召唤,所感染。
或许,这也正是此次笔会所承载的价值。
200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