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萱:《马氏文通易览》的编著者

标签:
瑞安中学前辈名师名师风采红烛春秋邵成萱 |
分类: 乡贤名人 |
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末外交官、学者马建忠编著的《马氏文通》前六卷出版,1900年商务印书馆出齐此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从此汉语语法与世界接轨,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价值被学术界所公认。
《马氏文通》问世之后,二十世纪初对它的研究随之兴起,陆续有专家学者出版相关的研究专著。邵成萱编纂的《马氏文通易览》,是研究《马氏文通》的精心力作,也是一部可供大、中学生学习的语法教材,被列入民国文献库。1934年由瑞安仿古印书局印行,
16开本,共10卷。书名由瑞安书法家孙诒泽题签。
邵成萱的《马氏文通易览》出版已有八十多年了,至今还在供大学生学习汉语语法之用。这是怎样的一部书呢?邵霭吉、陈国华在《<马氏文通>诸书述评》中如此评介:
《马氏文通易览》版权页题名为“新式标点马氏文通易览”,书前有作者自己的“序"。本书删去《文通》的大部分例句,保留《文通》主要论述并加以整理,以供大学及高中学生学习《文通》和汉语语法之用。作者在重要条例之下从《文通》中引出数例,并综合杨树达等人的观点对例句加以解说。对《文通》原文和所引例句都加了新式标点,并订正了《文通》所引例句的一些讹误。本书于《文通》的体系没有作大的改动,只是在《文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某些字类的次类,对个别字的归类提出了不同看法,对个别解说进行了修改。如卷二取消了“接读代字”一节,又把“指名代字”改为“人称代字”;卷五增加了“使动意动”“不完全外动字”“完全内动字”等名目,在“介字”卷中把“之”排除在外。把“介字”的界说改为“凡字作介绍之用者”,突出一个“介”字,亦较《文通》为佳。
邵成萱原名邵汝雨,出生八月便失怙,与一兄一姊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为表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后来改名成萱。瑞安文史学者陈镇波在整理国学大师林损遗文时,见其中有两篇诗文是关于邵成萱的,对他肃然起敬,撰文《邵成萱和林公铎》,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
1911年林损(公铎)在瑞安高等小学任教时,学生邵汝雨“颇聪明,诵书琅琅在口”,又经常向他问学。特别引起他注意的是,他问《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如子游、子夏等门人有关孝的故事。他打听了一下,才知汝雨“幼秉母教者深也”。
林损任教北京大学若干年后,假期返乡听到一位名邵颖的青年,“为文有声”,一打听原来是邵汝雨改名,非常高兴。此后,邵颖经常给他写信,或登门求见,请求为其母亲王氏写一篇寿文,说母亲一生怎样艰苦,做人怎样厚道。因时间匆促,林损无法答应。
1932年,林损为报答姨母郑孺人之恩,且以教育子女,写了《从母郑孺人颂》和《寿母颂成缀书其尾示妇王氏》两篇抒情佳文。邵成萱从《瓯风》上读到后,激切希望林损师大笔写其母亲的故事以垂不朽。
“邵生十载百踵门,发箧得书又万言,言言来乞寿母文,自云母节屯且敦……”林损在他母亲六十余岁时写了一首诗,“赠邵颖并令诵之母前,以代一橘之献”,是用《三国志·吴陆绩》之典。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请他吃橘,他拿了三只放在怀袖中,出门拜辞时橘都掉在地上。袁术说:
“陆郞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抗战开始时,林损回到故乡。邵成萱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文章。上书说:
“吾师之文行,初数百年所仅见,而家慈之懿德,亦晚近之所无,固未敢有一言之欺以辱吾师。”林损本是一位孝子,又一贯敬重和同情广大寡妇,认为她们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九服崩离,兆民涂炭,沙虫之化,车书之忧,迫在睫间,军兴以还,日蹙国千里,余燎所及,玄鸟来亦失其家的环境下,写下了《邵母王孺人七秩寿言》,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于一体的文章。至诚至孝的邵成萱才终于以遂心愿。
邵成萱未曾读过大学,但刻苦自学成才,颇有文名,一生从事教育。1941年8月始任瑞中国文教员。虽个子瘦小,但腹笥便便,国学功底深厚,精通骈体文,治学严谨,讲课生动活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曾自发组织,鼔锣打鼓将书有“循循善诱”的匾额送至他家,以表爱戴之情。省督学在视察瑞中的报告中说:……国文教员邵成萱讲解详细且有条理。
林损曾于1938年为瑞中新建的勤思楼命名,并撰《勤思楼碑记铭》,后由书法家郑德馨刻石,嵌于教学楼东壁以示纪念,时人赞此碑为“文、字双绝”。1942年春,邵成萱满怀对林损的崇敬之情,为其师记铭撰跋,文笔深邃精美,情真意切,广受人们赞评。
邵成萱成长于清贫家庭,受家风熏陶,正直善良,恭谦礼让,从事教育后对出身贫寒的青少年格外垂爱。学生余云翚家境窘迫,他视其如子,自小学至中学毕业,坚持给予资助。在他的提携下,余云翚在书画、诗词、琴艺方面颇有成就,成为民国时期瑞安俊彦。对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陈润斌,他尽管自身经济也并不宽松,仍不时出资相帮,助其顺利修完学业。后来邵老师失业时,该生曾感恩反哺他渡过难关。
邵存权在《忆叔父邵成萱先生零星二三事》中说:“我叔父是一位典型的文弱书生,思想温和,为人谦让。但面对强权欺凌也敢于抗争。事情发生在1946年他在温州工业职业学校任教时,当地政府派来一名军人充当学校军训教官,该人一身军装,腰部悬挂着一把‘蒋中正赠’的短剑,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目中无人,时时监视着师生们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还制订了许多笑料百出的清规戒律,如学生军训时必须剃成光头,上饭厅吃饭时不准戴帽等。当时我也在该校读书,一天因感冒头痛,上食堂吃饭时戴着帽子,被该教官看见,他就不由分说上来朝着我的后脑勺就是一巴掌。我当时很委屈就哭诉了一句:‘是人的头,怎么能随便打呀?!’这一声把他招了回来,对我吼叫着:‘噢,原来你是邵成萱的侄子,所以就敢于给我顶嘴!’后来这话传到我叔父那里,他忍不住羞辱就找教官理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一闹使我叔父丢了饭碗,次年就没有接到续聘的证书了。”
邵成萱先生行状留存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他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以及至诚至孝、至仁至义的文士风骨。
【人物名片】邵成萱(1898—1970),曾名邵汝雨、邵颖,瑞安小东门大隐庐人。中学毕业后通过自学成才,编著的《马氏文通易览》是一部可供大中学生学习的语法教材,1934年在瑞安仿古书局出版,被编入民国文献库,享有盛名。曾任瑞中、温州工校、温州师范国文教员,国学功底深厚,精通骈体文,名列温州教育史馆“现代教育著名教师选介”。
前一篇:黄质中:杏坛耆宿教泽宏深
后一篇:温州教育名家陈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