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育名家陈逸人

标签:
瑞安中学名师风采红烛春秋陈逸人 |
分类: 瑞中名师 |
瑞中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以“甄综术艺,以应时需”为宗旨,弦歌不辍,乐育菁莪,英才辈出,群星璀璨,被誉为“人才的摇篮”。在耀眼夺目的办学业绩背后,是一支名师荟萃的教师团队,铸就了这所历史名校的灿烂辉煌。从《瑞安中学教职员名录》中,我们可看到:民国初年的“瑞安十才子”中,薛钟斗、李笠、宋慈抱、陈逸人、李孟楚5
人曾任瑞中教员。
陈逸人出身贫寒家庭,1913年从瑞中(旧制)毕业后,坚持刻苦自学,每晚必点一盏油灯攻读典籍,直至灯油耗尽,方掩卷入睡,此举被乡里传为佳话。民国初期,他和李笠、薛钟斗、宋慈抱等家乡俊彦经常相聚谈艺,酬和诗词,文才猛进。乡间将他与洪锦龙、薛钟斗、周予同、李笠、宋慈抱、李孟楚、伍叔傥、郑剑西、许达初并称为“瑞安十才子”。
1921年陈逸人与金嵘轩、周予同等人共同创立瑞安第一个进步社团“知行社”,倡导“知行务实”,施行普及教育,以“知行图救国”,去实现救国济世的夙愿。1922年他任瑞安孤儿院主任。1925至1932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国文函授教员。此后曾在宁波中学、福建省立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温州中学、温州师范等校执教。
陈逸人老师的高足、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赵瑞蕻在论著《诗歌与浪漫主义》的“编后絮语”中说:“1934年春,我在温州中学高中部二年级(我那时18岁)读书时,学校领导为了使同学们在课外多读点书,根据各自的兴趣,开展学术活动,便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自然科学研究会,一个是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研究会是由我们的国文老师陈逸人先生直接指导的……他学问很好,对中国古代文化、训诂学、古典文学、社会学、民俗学都有研究,造诣甚深。他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写作能力,而且鼓励我们多读古书,他甚至要我们在课余读完《史记》的列传,说一辈子会有用的。”
1934年,温州中学高中学生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陈逸人担任指导师并亲自兼主编,出版过大型期刊《中国文学》。在6月的创刊号上,他率先以伊仁为笔名发表《中国古代的波尔打吃》和《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在9月出版的第二期上,又用鲁君的笔名发表《傩与戏剧》。一所普通中学能出版这样一种大型学术专刊是极不容易的事,当时曾引起浙江省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学》后来被中科院列为学术期刊论文索引编目。
著名农史专家游修龄在回忆中说:“陈逸人是我高中时期(1936—1938)的国语老师,有一种旧文人的高傲之气,上课时很严肃,当然很认真负责。他上课时很喜欢一边讲一边在课台桌后面走来走去,做手势,黑板字写得很大,字体飘逸,恰如其人。他编语文教材的方式,不采用规定的教科书,而是用自编的铅印活页教材,直排像古书那样,每课若干页,到学期结束可以装订成册。他把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号字,是课堂上必讲的,另一类小一号字,分量较多,是供课外阅读的。比如他上《庄子》的《齐物论》,课外阅读就附庄子的《秋水》《天下》篇,让你自己去看,去钻研。你不去看,不提问,他也不管。这是一种正确的因材施教方式。他给你打开扩大知识面进行自学的机会,你不想学也可以,课堂上已经为你提供了最起码的知识了。”
陈老师思想进步,正义感强,热情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据温州市前市长胡景瑊在《一二•九前后温中学生运动》中回忆,1935年12月12日,温州中学学生救国会成立大会,到会表示支持的有四位老师,陈逸人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下半年,他到温州师范任教。学生张宪文在《三年负笈
刻骨铭心》中回忆:“那一年,教我们国文的老师是新来的瑞安人陈逸人先生。他早岁负瑞安通才之誉,对中国古代文化、训诂学、古典文学、社会学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学者,后来在温州中学等校任教,著名于省内。他教学不拘一格,不为课本所限,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于课文之外,常给我们选授《庄子
天下篇》等诸子百家的文章,并结合讲解学术源流和语法修辞等问题……”
他博学多才,教学一丝不苟,坚持因人施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通读《汉书》《史记》《典论论文》和《文心雕龙》等有关篇章。指导学生:读汉魏六朝文除《文选》外,还当娴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这三部书,不仅文字好,且涉及历史、地理、典章和名物等许多学问,读它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胸襟。
在温师,他为《温师校歌》撰词:“东海之滨飞云浒,有原野焉辟精舍。日出而作,我们要荷锄南亩;日入而息,我们还把卷讲肆。普及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建设。主此抗战建国期中,更要修养到个个是文化战士,民众先锋。”著名音乐家缪天瑞为之谱曲,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民国二十九年(1940),他受聘瑞中,担任过国文教员及图书管理员,因学识渊博、教学认真,深得学生爱戴。后来他返回温中任教。民国三十六年(1947),荣获夏丐尊先生纪念基金颁发的第一届奖金国币150万元,该奖金是奖励从教十年以上、且有优良成绩的中学国文教师,首届获奖者全国仅有二人,获此殊荣,实属不易。
1956年,他调到温州师专中文科执教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学生姜嘉镳在《“瑞安十大才子”之一陈逸人先生——我家两代人的恩师》中回忆:“那时他给我们上课早已年逾花甲,但背脊挺拔,目光炯炯有神,板书构架严密,笔锋犀利富有神韵。他精通四书五经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等典籍,常列举名言分析古汉语语法……他一生清贫,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唯对图书爱之如命,一旦相中典籍,即不惜重金倾其所有购置,据陈先生公子陈召南(原温州医科所副研究员)回忆,共有藏书24箱,每年逢霉天之后,必亲自操劳翻晒,并催促子女协助。这批藏书是他宝贵的精神财产,可惜在他离世后,不知流失何方。”
新中国成立后,陈逸人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温州市政协一至三届常委、文史工作组副组长,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1964年在温州师范学校退休。
“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培养人才,勤奋正直,风光霁月,在我们温州文教界是一位很有影响、享有盛誉的教师和学者。”赵瑞蕻教授曾如此动情地说。
【人物名片】陈骏(1897—1984),又作陈俊,字逸人,以字行,居瑞安县城西北镇,1913年毕业于瑞中(旧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为“瑞安十才子”之一。历任瑞安孤儿院主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及温州中学、宁波中学、瑞安中学、永嘉济时中学、温州师范、温州师院等校国文教师,曾获夏丐尊先生纪念基金颁发的第一届奖金。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温州市政协一至三届常委。
前一篇:邵成萱:《马氏文通易览》的编著者
后一篇:陈仲公:育才尽瘁桃李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