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国美女允和文化 |
分类: 民国美女 |
张允和:戏如人生(下)
金安平说张允和喜欢英雄,尤其喜欢关公,我当然赞同;可是她说,允和不喜欢看戏里面的爱情场景,或是那些多情小生担当主角的戏,他们会让她昏昏欲睡。我就不赞同了。事实上,张允和在1985年写过一篇散文《七十年看戏记》,饶有兴趣地提道,“我喜欢小生、小旦,扭扭捏捏、哭哭笑笑的表演,对剧情并不十分了解。可是‘后花园私订终身,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戏,深刻印在我小小的脑子里,和我长大了选择丈夫要一个知识分子有关。”
在我看来,四姊妹当中,允和处理男女情爱的问题,最成熟、分寸拿捏的最好,一辈子也最具幸福感吧。你只要看看她老年时跟周有光“老鸟依人”般的合影,月牙一样的笑眼,从容笃定的表情,配上旁边那个腰板挺得板直的老爷子,你会想起“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说的就是这样的夫妻吧?!

允和帮人打抱不平的时候,表现得很勇敢,甚至有点冒失和鲁莽。但是在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上,她情商很高,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使得她和周有光之间的感情如涓涓细流,不会过于湍急,也不会干涸,就那样恰到好处的滋润人生。
允和在乐益中学读书时,和周有光的妹妹是同学,加上两家也偶有来往,她早在16岁就认识了未来的夫婿。但是直到上大学两个人才重新开始交往,这位长他五岁的学长,不像其他青春期男孩子,看到心仪的女孩子,就猴急猴急的不庄重,而是老派、稳重、绅士,懂得节制。这样的风度作派深得允和之心。
周有光的示爱非常巧妙而浪漫,他约了允和去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散步,拿出兜里装着的一本英文小书《罗密欧与朱利叶》,小书签特意夹在写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尽了罪恶”,他用这样的句子替他表达自己的心情。60年之后,年届八十的张允和还充满柔情蜜意的回忆起当时细节、当时的心跳、当时掌心里的汗。

爱情也象煲汤,急火煮开之后,就需要文火慢慢来炖,才会香气四溢,营养可口。在彼此明确了心意之后,他们并没有急于结婚,而是又相处了四年多,才决定永结连理。周有光也有过顾虑,他曾经写信给允和,“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写了10页纸的回信,只表达一个意思,“幸福不是你给的,是要我们去创造的”。在决定成婚前,家里的保姆拿着他们的生辰八字去找算命先生合婚,结果人家说两个人都活不到35岁,他们俩和家人都不信邪,依然欢天喜地办了喜事。(这对才子佳人都乃长寿之人,允和93岁仙逝,周老先生100多岁了,依然健在。可见不能迷信。)婚礼上,四妹充和还唱了昆曲《佳期》里的一段来助兴,事后姐夫开玩笑,让允和去问问四妹是不是清楚自己唱的是什么?“一个斜倚云鬓,也不管堕却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原来小丫头只管唱得开心,根本不知道这一段说的是云雨之事,这也成了一大趣事。就是允和自己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也会低低哼唱《佳期》里鲜艳的小曲小调,“一个半推半就,一个又惊又爱,一个娇羞满面,一个春意满怀”,我说过允和是一个情商很高,懂得调节自己的人。

允和懂得爱的分寸和理性,爱爱人也爱自己。1969年,周有光受运动冲击,下放到宁夏接受改造。允和清楚自己接受不了折腾,忍痛让老伴自己去“受罪”,自己留在了北京,换一种方式爱夫:千方百计为患有青光眼的周有光寄眼药水、巧克力等等物品,有了这样的后援,周有光才有了“军需保证”。略显自私的爱也许是清醒,如果两人都去,是不是都能抗下来还真难说。

这样的娇妻值得一辈子宠爱的。允和86岁跟着老头子学习电脑打字,一遇到难题,还会撒娇地呼唤“老头子”,“老书童”自然也乐颠颠地每唤必到,为娇妻发挥余热。18岁俏丽不稀奇,80岁还俏丽,那可就是修行和福分了。恋爱中的女人总会有少女般的感觉,那些一直被握在手心里,呵护有加的女人,才会眉眼无忧,一不留神就流露出少女般的俏丽和妩媚。
张允和正是这样一个幸运的花旦。
前一篇:我不和人争
后一篇:张允和:戏如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