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社会,不妨包容“屌丝”网络语言
(2015-01-26 19:02:57)
标签:
时评 |
开放的社会,不妨包容“屌丝”网络语言
惠铭生
“屌丝”“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甚为流行。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认为,“屌丝、装逼、逼格”等是粗俗猥琐的下流语言,呼吁应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家党报评论工作者,我曾在两次编稿中使用了“屌丝”一词,每一次见报后都会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有的质疑说:“我翻阅六本不同字词典,都查不到屌丝一词?”有的谴责:党报使用“屌丝”这种脏词,很不像话!”
读者是上帝!面对质疑乃至谴责,我都表示今后编写稿件,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网络流行语。如此回应,并非敷衍,因为媒体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对于年龄稍长的人群而言,他们对“屌丝”、“装逼”等网络词语,的确不甚了解,当然会敏感和反感。
可见,沪政协委员炮轰“屌丝”等网络语太粗俗,情有可原。事实上,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炮轰“屌丝”等语言的,并非个别。如2014年2月,穗政协委员称“屌丝”滥用,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对此,有网友嘲讽道:以后再也不敢自称“屌丝”了,以免背上“影响社会稳定”的罪名。社会上谴责“屌丝”滥用的,也非少数。如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曾炮轰“屌丝”是自贱,是“中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过去,“屌丝”一词的确不雅;但在现在,它作为网络语言,已演化为一句讽刺用语,意指穷、丑、矮、挫、撸、呆、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其相对应的是“白富美”、“高富帅”。严格而言,这种称呼只是一种语言狂欢的自嘲,但并非沉沦。它是以新的方式来取得跟社会、跟自己的和解。就此而言,“屌丝”网络语言的流行,与粗俗、下流无关,与“影响社会稳定”更不搭边。
事实上,嘴上动辄溜出“屌丝”一词的,也并非都是粗俗浅陋之人。普通网友自称屌丝,IT精英自称“屌丝”,白领之间互称“屌丝”,文化名流也戏说“屌丝”……作家韩寒说,我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人气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我们就是“屌丝”……“屌丝”,这个看起来原本充满鄙视意味的“无厘头”的网络新词,已然从网络一路“爆红”到了现实生活,大量80后、90后的年轻人主动接受了这一称谓,有人用它自嘲,有人借它减压,也有人从中获得了共鸣与温暖。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给读者的印象一直是认真、严肃,但继前几年的“给力”之后, “屌丝”“元芳”也曾登上了《人民日报》。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自然褒贬不一。对此,有论者认为:“‘屌丝’这个词没什么不雅观的,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屌丝’比传统的词语更能准确描述它所指的现象,其他词语难以替代,媒体引用它理所当然。”
平心而论,网络语言的流行锐不可当,譬如,“Hold住”“打酱油” “躲猫猫” “正能量”“拍砖”“接地气”等,其中不少还陆续被收录到官方词典。但是,不管官方是否认可,也不管有些社会群体是否认同,也不管有无语言文字条例予以规范,包括“屌丝”等网络语言在流行着,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哪个人、哪种能量可以阻止和抹杀。
所以,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不妨宽容“屌丝”网络语言的流行,即便我们不喜欢。这正如有人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书归正传。有些代表委员与其谴责、炮轰“屌丝”一词的粗俗与下流,不如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探究如何铲除这些网络语言出笼和流行背后的土壤。毕竟,“屌丝”这个词的诞生,并不只是集体焦虑,而是社会价值观开始崩塌、人伦底线逐渐烂陷的标志。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一个机会公平、竞争公平的社会,“屌丝”一词,又焉能引发无数多网友的共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