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解决“一票难求”没有时间表
惠铭生
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表示,目前解决“一票难求”没有时间表。他表示,春运时要把每一辆车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一票难求的问题不仅仅是运输能力,还涉及到旅客的选择问题,是一种市场行为和旅客选择行为。
何时解决“一票难求”问题,过去铁路部门的确言之凿凿、白纸黑字“吹过牛”,比如,2007年表示,到2010年将解决春运“一票难求”问题;2009年表示,到2012年基本解决“一票难求”问题;2012年表示,到2015年,“一票难求”将成为历史。但到了2014年,铁路部门却坚称:解决“一票难求”没有时间表。
铁路部门频频“食言”,说话不算数,尤其是现在公然认怂,明确表示目前解决“一票难求”没有时间表,估计会招致诸多的冷嘲热讽,甚至口诛笔伐。
如何看待“一票难求”时间表,我认为应该理性和客观,不该罔顾现实,仅凭个人的朴素感情,去想当然地想象如何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
不否认,最近几年,铁路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刘志军、张曙光、邵力平、林奋强、苏顺虎……铁路系统官员频繁落马的背后,是贪腐,是决策失误,这些无疑会阻滞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但这并非是破解“一票难求”的根本因素。
解决“一票难求”为何难有时间表?首先,在于我国铁路“太短”。我国现在人均铁路长度还不到一支烟的长度。按计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将达12万公里,中国现有铁路9.1万公里,高铁1.3万公里,占比并不大。美国人口2亿多,铁路长度是27.2万公里,比我们多两倍……如此“短”的铁路,如何承载起春运“大军”?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其次,我国出行的人“太多”,尤其是春运。比如,据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共有1.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就超过2.6亿。两相对比,短短4年,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增长2倍……显然,这不是铁路部门所能预料的。除此之外,大学的扩招,经商群体的扩大,外出旅游人员的增多……也就是说,铁路部门解决“一票难求”的计划时间表,恐怕无法跟上外出人口数量的现实骤增。这也是一个事实。
第三,“中国式过年”,恐怕只能让“一票难求”成为一种美妙的奢望。就如一张桌子,只能围坐10个人吃饭,突然有一天却来了100人抢位,你认为能同时坐得开吗?春运时的铁路也是如此,铁路再长,运载能力再强,若说集中在那几天的时间段,让行走在旅途上的人轻松买票、乘车,那原本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恐怕连神仙也无法,铁路部门哪能就有办法?
退一步讲,即便铁路部门真正解决了春运时的“一票难求”问题,那未必就是好事!道理很简单,春运过后,乘客必然锐减,那些铁路资源岂不会造成天大的闲置?事实上,在平时,我国的客运并不十分拥堵, 这也是事实。
可见,当前,我们不要苛求铁路部门承诺什么解决“一票难求”时间表,这毫无意义,也不现实。事实上,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会出现“空壳化”,人们居住在城镇会相对稳定。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自然规律,到那时,城乡、城市与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亲情纽带会越来越少,城镇就是自己的家,而不是乡村或彼城镇。届时,春运“一票难求”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