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度诠释孟老太的“希望全部破灭”
(2012-10-23 16:39:19)
标签:
杂谈 |
不必过度诠释孟老太的“希望全部破灭”
惠铭生
为给两个聋哑孙子治病,郑州68岁的孟老太在街头卖煎饼攒钱,但高额费用让她支付不起。近日,央视采访问她最在乎什么,她说“我的希望全部破灭”,现在最在乎的就是能想办法,孙子能挽救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只求他们好,他们好就等于我开心,别的不求,别无所求。( 10月23日《河南商报》)
“我的希望全部破灭”!孟老太这声撕心裂肺的呐喊,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的确,孟老太上有一位90岁所谓婆婆,下有两个聋哑孙子,还要与孙媳妇一起在街头卖煎饼攒钱,给孙子看病,生活际遇让人同情。
孟老太那声“我的希望全部破灭”的呐喊,估计很多人,尤其是时评家们,一定会联想丰富,大发感喟,将矛头指向现有的医疗、养老制度,来一番自言自语的假设——不是“看病贵”医疗弊端存在,孟老太的聋哑孙子就会看得起、看得好病;社会救济、福利好,孟老太何必在街头风里来雨里去地卖煎饼;甚至还假设:公款吃喝少一点,公车滥用节省点,救济孟老太这样的一个家庭,岂不是举手之劳?
诸如此类的假设貌似是“真理”,但真理的基础不是海市蜃楼,脱离现实的坐而论道与梦中呓语何异?当今的中国,不是“理想国”,与欧美国家的高福利水准相距也甚远,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治”是努力追求目标,而非是现在所能达到的。
一位央视“名记”曾遭遇一位美国记者别有用心的提问:生育是人之权利!中国为何搞计划生育?这位“名记”沉思片刻反问:美国人口3亿多,却有贫困家庭和失业者。假如美国再陡增3亿人口,且要解决他们的住房、吃饭、医疗、上学、交通等民生问题,结果会怎样?美国记者听毕,有些惊恐地说:那太可怕了,不敢想象。
显然,凭借现有的国力、财力,要想“完美”地像西方发达国家实现高福利,解决所有的民生困局,那很不现实。虽然,当今的中国有腐败现象需要整治,也有社会分配不均、不公等痼疾现有纠偏,但即便摒除这些丑恶,时下也未必百分之百解决所有民生困境。当然,这种理想与目标永远不能放弃,毕竟,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体国民的希望之一。这是笔者之所以强调不必过度诠释孟老太“全部希望破灭”的原因之一。
解读孟老太“全部希望破灭”,还在于,我认为不应生拉硬拽、将孟老太的不幸简单或是全部归咎于社会。她的两个孙子生下就是聋哑,即便放在一般家庭、哪怕是权贵者家庭,也会是“全部希望的破灭”——子孙是家庭的全部的希望,哪个家庭也是!养老靠自己,又何止是孟老太。要知道,截至2010年,中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值得拷问或是吹毛求疵的是,在孟老太一家6口人中,除了孟老太,还有4位壮劳力:她的儿子、儿媳,孙媳妇和22岁的大儿子。虽然大孙是聋哑,但聋哑人一样可以自食其力,而非“啃老”。而且,仅是孟老太和孙媳妇卖煎饼,每天能挣100多元,假如她的儿子和22岁的孙子也在自食其力,像这样的农民家庭在经济收入上按理说不该很拮据。天生聋哑在医学上能否治愈,我不敢妄言。假如有些病是不治或难治的病,而非要倾家荡产去治疗,也未必是明智选择,即便是富贵者家庭也难以承受。再者,聋哑人未必就是一个人人生的绝望、家庭的绝望,孟老太未必会懂得这个道理。
我同情孟老太一家的遭遇,也希望他们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救济,尤其是治好小孙子的病,但我不认同辄将个人的不幸、哪怕是天生的,都简单一股脑儿化地归咎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不作为。这不但观点偏颇,很不中肯,而且也脱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