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研究生无业父亲愤而服毒”这本“教材”

(2012-10-18 07:42:54)
标签:

杂谈

解读“研究生无业父亲愤而服毒”这本“教材”

惠铭生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 1017日《河北青年报》)

犹记得这样一则故事:一次,美联社的记者去采访杜鲁门总统的母亲: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是怎么想的?夫人说: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骄傲。

美国总统的弟弟种地令其母骄傲;我国的研究生种地,父亲却愤而服毒,其折射的,首先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异同。在杜鲁门总统母亲眼里:儿子只要诚实守法,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就很令人骄傲的、。但在一些中国人的父辈中,孩子读书,尤其是读到研究生、博士生,就是要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否则,就是丢人现眼,让长辈颜面尽失。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北大一硕士月薪八千还惨遭父亲奚落、嘲骂,称他应做市长、省长……

这就是当今一些父母所秉持的荣耻观:孩子学历越高,越要挣大钱、当大官。否则,就是儿女人生的败笔,家庭的耻辱。研究生无业回家种地,父亲愤而服毒,足见读书已被社会严重功利化、工具化。

当然,“农民研究生”苗卫芳的言行也难让人恭维。他找工作,一心想寻找“铁饭碗”——是当公务员;报考公办学校被淘汰,他抱怨招录“不公平”;到民办学校,他怨校领导总是骂人,没适合写作环境;到基层中学教书,他又锱铢必较,纠结于学校每月支付与自己要求300元差价而夭折……可见,他就业无着,除了自身性格障碍外,也与他找工作挑肥拣瘦,好高骛远有关。像他这样的“金子”,即便搁在公务员队伍里,未必就能发光。

审视父亲愤而服毒这起事件,其父子俩的个人因素固然起到“催生剂”作用,但一些社会因素则是一种“发酵剂”,即读书成本太高;农村社保过于薄弱。对此,服毒者苗风山坦诚:自己寻短见,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缠身,无钱医治,更是因为儿子苗卫芳。

看看苗卫芳家徒四壁的家境,的确让人唏嘘。其父苗风山67岁,前几年腰椎脱落做手术后留下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其母有糖尿病,每天打三针胰岛素……像这样的家庭供养一个研究生,家庭负担可想而知。毕业后的苗卫芳,理应成为支撑家庭生活的“顶梁柱”,现实却是: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研究生——苗卫东,苦读三年毕业后,因为就业无着重回到原点,到村里种地。家境的贫困,希望的破灭,四邻的闲言碎语,终把父亲逼上短见之路。

假如苗风山的家境好,回家务农又何妨?甚至可将供养儿子当作家当做一种雅情;假如农村社保健全,泽惠每一个农民,即便儿子无能,也不至于对人生彻底绝望;假如上学成本低,学费也不会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个稻草;假如苗卫东上学不是读死书,而是养成健全人格,锤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与良好心理素质,又何惧毕业后碌碌无为。可惜,这都是假设!

可见,儿子找不到工作回家种地,只是父亲愤而服毒的引子。解读这本“反面教材”,实际折射出传统观念、高等教育、社会公平与农村养老等诸多弊端,这些“混合因素”才是“逼死”父亲的罪魁祸首。显然,拯救这位服毒的父亲,即便儿子有一份“铁饭碗”,也未必就是妙手回春的良药。而让每一个人有生的希望与坚强,个体的能力与自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或才是根本。对此,我们不能只是责怨服毒父亲心理的脆弱与儿子苗卫芳的无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