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权思想”不是导致公车泛滥的“内核”

(2012-05-27 20:06:01)
标签:

杂谈

“特权思想”不是公车泛滥的“内核”

惠铭生

据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庄威表示,各地超编和超标公车已呈泛滥趋势,而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的特权思想。( 527日新华网)

对有些人而言,“中国式车改”,堪称“世界级难题”,为何?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18个年头。18年来,公车改革声浪越猛,超标超编车越是“高歌猛进”,以一组数据为例——目前我国每年公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各地超编和超标公车已呈泛滥趋势。

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式车改”,又堪称“世界级玩笑”,为何?认为车改之难,我认为不过是一声矫情的呻吟、口是心非的梦语!

报道中强调,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破解车改之困,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都不是十全十美。”于是有人“一鸣惊人”了:公车泛滥,根在特权思想。似乎这,就是车改之困!请翻翻《宪法》,读读《党章》,试问,我国有特权阶级吗?党政机关干部是“特权”阶层吗?若查不到、看不到,敢问哪来特权思想?

从现在政治学和法理上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且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些民主思想与法制理念,早已写进宪法、植根于公民心中,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下,我们还将车改之困,归咎于“特权思想”,岂不招惹天下人耻笑?!

其实,探究车改之困,答案简单明了,那就是公众对公务行为的监督遭遇“玻璃门”——问题的病灶,谁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若真监督,实则无门,监督只能沦为口号和摆设。譬如,公车滥用就是泛滥了,购置公车就是超编、超标了,而且问题就实实在在摆在公众面前,公众能奈何什么呢?除了咒骂、发牢骚、空发议论外,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几乎没有。因为公众的监督,既不伤及他们的皮毛,也不影响他们的“乌纱帽”,所以谁也不会拿公众的呐喊、监督当真,草民就是屁民,说的话,只能是屁话。

破解车改之困的路径无非有两条,一是来个“一刀切”,大幅度砍掉公车。在许多国家,一般只有内阁部长才配备专车;香港特区,虽有700万人口、17万公务人员,但全港享有专车待遇的公职人员仅二十来人;韩国首都首尔,全市只有4部公车。二是让公众的监督“顶点屁用”——按照规定控制公车数量,且进行公示,谁若违规,实行“零容忍”,摘其“官帽”不算,甚至将其入罪,试问:车改有何困之言?1995年,意大利锡耶纳市现任市长布赞卡因妻子搭乘其公务专车,仅凭这,他就被判6个月徒刑。

一谈到权力滥用,总有些人习惯拿“特权思想”予以搪塞,其实呢?特权思想不是权力滥用的筐,人有特权思想不可怕,可怕的是,特权思想因为监督乏力而屡屡得逞。当公众监督无力、问责主体虚置、法律规定闲置时,当一些公务行为成为“自由活动”、监督成为“稻草人”时,什么权力都会被滥用;假如指望公务人员给自己“动手术”,无异于痴心妄想。

“特权思想”致公车泛滥,只是问题的“皮子”,内核却是掌握权柄者利用权力维护既得利益,如此而已!有人还将其归罪于“特权思想”,甚至无病呻吟,矫情地哀怨“各地遭遇车改之困”,凡此种种论调,实在让人恶心和不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