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证伪“问题食品”后再报道是媒体的担当

(2012-05-22 20:54:37)
标签:

杂谈

科学证伪“问题食品”后再报道是媒体的担当

惠铭生

眼下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西瓜上市和热卖的时候。但是近日微博传言市场上出现了“打针西瓜”,帖子称为了让西瓜又红又甜,瓜农便往西瓜里面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两种禁用的食品添加剂。(综合近日媒体消息)

最近“打针西瓜”网帖被广泛转发,更有网友图文并茂地解说了西瓜是如何被“打针”的。笔者在微博中输入“打针西瓜”四个字进行搜索,可以找到数十万条相关的转载和评论。有微博称,“打针西瓜”瓜瓤呈红色,汁液也很“丰富”,但没有一点西瓜味。所用添加剂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很多网友大呼“恐怖”。

说实话,不仅网友对此“恐怖”,笔者也恐怖。假如“打针西瓜”是真,以后谁买西瓜也会猜忌。

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求证“打针西瓜”说之真伪,我拜读了几篇辟谣的文章,其中一篇是 521日《兰州晨报》刊发的《别信传言,“打针西瓜”子虚乌有》;另一篇是521日《当代生活报》刊发的《“打针西瓜”说被指荒唐,实验表明并不可行》。这两篇文章有专家观点,还有详细的实验求证,结论是:“打针西瓜”操作难、不靠谱,想骗人有点难。

假如我不求证,可能对“西瓜打针”传言信以为真,甚至也会以讹传讹。对此,我得感谢这几家媒体,读这样的文章,无疑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课。

应该承认,最近几年,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一些“问题食品”被频繁曝光,像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等,一方面能引起公众警惕,另一方面,也督促官方履行职责,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确保食品安全。

但也不能否认, 网络作为一个快速传播平台,可谓利弊皆有。最近,有人指责“食品‘有毒’”,都是媒体干的。因为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一知半解,缺少科学知识和态度,一旦捕捉到有关食品安全为他的话题,往往不加求证,盲目质疑和传播。再加上公众普遍缺乏科学素养,结果放大了一起起具体的食品安全事件,误导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形成错觉和误判。比如除了最近盛传的“打针西瓜”事件,还有以前误传的“避孕药黄瓜”、“膨大增甜西瓜”、“催熟香蕉”等等,都是让公众空恐惧一场。

最近,笔者发现网络和纸质媒体还热炒“茶叶含毒”、蔬菜农药残留、自来水含避孕药等话题。但据笔者求证,茶叶、蔬菜残留农药是世界性问题,而且农药残留和农药残留超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假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罔顾科学常识,则很容易误导公众,引起社会恐慌。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谣言与真相并存,媒体能揭露真相的,则是幸事;否则,对有些食品则是一次“误伤”,损伤某些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譬如,公众一旦对“打针西瓜”信以为真,自己不但谈瓜色变,而且还会造成西瓜滞销,损害农民利益。

那么,如何应对网络中鱼龙混杂的“声音”,我想,在食品安全谣言与真相并存中,“科学实证”恐怕才是安心良药。实现科学实证,媒体不能盲目跟风,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要慎重,只有在多方求证,特别是有权威专家的认定后再曝光,才是明智之举。当然,专家要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媒体曝光“问题食品”,应该先证实其真伪,这才是公众最需要的,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比如,“打针西瓜”谣言就是典型一例,有专家的澄清,有媒体的实证,谁还会听任网络谣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