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报新闻”评论见证时评丑陋的一面

(2011-02-27 21:03:43)
标签:

杂谈

    按语:这几年,到底写了多少文章,发了多少报纸刊物,以及在一些网络发了多少网文,实在无法计算。但有一点是确切的,即以前发的文章,很多算是“垃圾”,自己都不记得了,反正稿费花掉了就行。

今天,无意识在网络发现我不知猴年马月写的一篇“垃圾稿”,读来甚感有趣,不妨贴之——

“读报新闻”评论见证时评丑陋的一面
惠铭生
    7日,长春市长崔杰近日要求市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看报的新闻被网络大量转载后,结果引起时评家的广泛热评。8日,笔者从网络、报纸浏览相关评论时,那是相当惊愕。我注意到,在对长春读报新闻所有的评论中,时评家给予的几乎不是掌声与鲜花,而是冰冷的批评声,甚至是极尽讽刺挖苦,给予中肯评论的寥寥无几。
    首先我惊诧于时评家的高论。
    机关干部不是农民,只要流汗、肯干,每天撅着屁股锄地、拔草、收割庄稼就行;干部不是工人,只要有技能,蹲下身子肯干就中。公务员工作有其特殊性,比如,他们要廉洁,报纸上的典型事例有警示作用;他们要有政策水平,读报可以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启迪自己的思想,作出科学的决策;他们要了解民情,报纸上的新闻就是最大的信息来源登。一个机关干部不读报、不经常读报,那他的思想、境界,以及对政策的认识理解水平肯定更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一个不经常报读的干部,很难做一个称职的干部。
    但是,有些时评家评论问题很偏激,不是认为读报就是不务正业,就是说读报不如深入民间问冷暖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时评家自己臆想出来的荒诞、片面之谈。市长要求领导干部读报,难道就是说不让领导干部下基层深入民间了吗?领导干部读报就会耽误工作了吗?这譬如家长教育儿子说:你必须每吨饭吃菜!这是否意味家长不让孩子吃粥、吃馒头了?假如用这种想法去臆测家长的意图,那说明某些人的思想认识有问题。
    每个人上初中时,语老师就教导说:写议论文,论点必须能站住脚,假如这个论点稍微一推就倒,那么这个论点就是谬论。就拿“读报新闻”这个评论,看看某些时评家的观点,能否站住脚。这样的文章,似乎是闭着眼睛、自言自语。
    有些文章观点、包括语言,我读了感觉汗毛直竖。比如有的时评家说,市长强制公务员读报,难免会回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老路;有的干脆先给领导干部读报定位了,说什么“走马观花到底起什么作用”?你怎么知道领导干部读报就是走马观花?扯淡!
    其次,我惊诧于编辑的“高眼”。
    对于报纸的定位与作用,大编们比我清楚。报纸面向的读者之一是谁?编辑更清楚。说简单点,从我国国情看,报纸就是百姓和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是反映民生诉求、政府了解民情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官员了解民情民意,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报。时评家以往写的评论能彰显的威力,也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读了报,及时过问、追究。在此,我真想问问有些编辑:记者编辑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工作,目的是什么?我想,其中之一,就是面向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吧?!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领导干部多读报纸,并且通过报纸来了解民情与民意,以期各级党委政府能听民声、观民意、体民情、解民难吗?我诧异的是,怎么竟也对领导干部读报挥舞起了大棒?假如机关干部对你们办的报纸少读甚至不读,你们办的报纸办的还有什么意义吗?关门算了!
    时评,作为最近几年的媒体崛起的“新闻题材”,有力地推进了现代政治进步与社会文明,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在有些时评家和编辑也患上了一种“强迫性疾病”:“逢事必批”——找不到事实靶子批,就自己主观自己立个靶子批;或者先歪曲新闻,沿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新闻批;或是把某些新闻事实的积极、合理的内容全部蒙蔽,然后找出半点点瑕疵猛批。有些时评人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中立性”,忘记了评论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给予客观、全面、正确地评判。诸般评论,不仅让读者贻笑大方,而且还损害时评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这些不成熟的、观点片面甚至是谬误的时评,见证了时评的丑陋的一面。
     写新闻评论,最起码要做到一点:观点要经得起推敲。否则,还是歇笔吧!要不,还真脏了别人的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