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的‘死命令“能否解决就业???
我前几天在针对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当场给人事、劳动等部门下了“死命令”一事,撰写了《深圳市长能让大学生全部就业吗》,结果深圳新闻网评论员“过河卒”撰文猛批。他写的题目是《市长不管就业管什么》。但看他的文章,完全曲解我的文意。我的观点:大学生能否全部就业,市长说了不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因为大学生就业难,不只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大学教育问题,更有市场需求的问题。假如市场没有需求,你市场拍烂脑袋、将人事、劳动部门的领导枪毙,他们恐怕也无法完成市长大人的“死命令”。在现代市场就业体系中,市场就是占主导地位;政府就是处于服务地位。这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但我也不否认政府的作用,关键是,作为干预市场的“有形之手”——政府的干预,能否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保证
“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全部解决就业问题,年内必须解决。”
附件1:
深圳市长能让大学生全部就业吗?
惠铭生
“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全部解决就业问题,年内必须解决。”在16日深圳召开的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暨用人单位工资发放大检查总结大会上,市长许宗衡当场给人事、劳动等部门下了“死命令”。深圳有关部门将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南方都市报》3月17日报道)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也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一部旨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就业促进法草案》被提请审议,草案突出强调政府解决和促进就业成为一项法定职责。从这一角度看,深圳市长许宗衡给人事、劳动等部门下“死命令”,要求年内必须解决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问题,值得赞许。但只要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死命令”值得商榷。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行政命令还是市场?不言而喻,当然是市场。自从国家改革大学生传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的角色,事实上已由过去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服务和引导的从属地位。所以,市长对大学生就业下“死命令”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受多个因素影响。除市场供需情况外,还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就业市场的规范、信息是否畅通等因素有关。市长下“死命令”能够推动各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就业市场,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但并不等于这样就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实现就业。
倘若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政府即使有通天本领,也无法安置全部大学生就业;假如高校都是“闭门办学”,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市长的“死命令”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显然也是有限的。
许市长的“死命令”中,有一项内容引人关注。许市长建议说,如新开一个企业,必须招聘多少户籍人口,作为一个硬性的指标。如果此建议被采纳,显然对非户籍人口构成了歧视,这有悖于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
据最新公布的“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其中六成七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两成九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但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绝非是靠行政命令能一蹴而就的。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岗位,提高服务水平,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良好的双向交流平台。当然,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训模式上不断改进,培养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否则,再多的“死命令”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责编:王军)
附件2:链接: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7-03/21/content_962769.htm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过河卒
新华网上有篇署名“惠铭生”的文章,题为《深圳市长能让大学生全部就业吗?》,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文章的来由是因为深圳市长在16日召开的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暨用人单位工资发放大检查总结大会上,下了一道死命令,“户籍人口大学毕业生全部解决就业问题,年内必须解决。”惹得惠某人不高兴了,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应该靠市场,而不应该靠行政命令。
说句实话,我最看不惯一些整天把市场挂上嘴上的半吊子。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就业市场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竞争性市场,解决就业,从来都有部分的福利色彩,解决本地人士就业,从来都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中国,由于福利属地化的户口政策并未废除,解决户籍人口的就业从来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按照惠铭生们的说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这话当然没错。可是,在市场“决定”过一轮之后,那些市场一时无法吸纳的大学生怎么办呢?凡是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办法,就是把你派回原籍。派回原籍干什么?不是把大学生派回原籍吃救济,而是派回原籍,希望由原籍的政府予以安置。深圳市政府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要全部解决这些市场一时“决定”不了的深圳户口大学生。这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在市场选择的前提下,采取的补充性政策。
这样的做法没有和国家现行的任何一条政策相冲突。
这些年来,各地的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本地户口的未就业人士就业,比如说,解决下岗工人就业问题,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解决残疾人士就业问题,都是政府在推动,为什么就没有人说三道四呢?说穿了,还是有人脑子里固有的等级观念在作怪,总觉得大学生不该成为被福利政策照顾的对象。殊不知在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眼里,不管你是什么教育背景,只要你是本地户口,只要你没就业,按即将出台的《就业促进法》的说法,你就是“就业困难人员”,你就会成为政府就业政策考虑的对象,因为这些人只要不就业,就可能吃救济。相比起来,后者是政府更重的负担。
而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政府的这种就业促进与就业援助功能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这说明,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
而在这个政府的工作重点当中,一个重点中的重点,就是政府要努力为当地的未就业人口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在上个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的《就业促进法》就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将就业援助与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草案还规定,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可见,深圳的做法,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国家规定的就业援助制度率先具体化了。这是一种进步,而不是一种倒退。同时,这种做法,更加符合现代政府的职责。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市长和外国的市长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市长抓经济,外国的市长抓就业,因为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人民的生活一定好。在美国,联想总部落户北卡州罗利市,当地报纸也只是提到能为当地增加1900名就业,而无人关心它能带来多少GDP。现在,深圳市长关心本地户口的大学生生就业,这本身就说明了政府在强化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在向现代政府转型。
面对现代政府的这种公共服务行为,有人认为,市长不该管这事。言下之意,管了,就成了地方保护主义。这种人不知道,国家的政策,就是要让各地政府明白,就业问题,守土有责。像深圳这样的地方,通过市场的自由配置,至少解决了上千万的外地户口人士就业。这是深圳对国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这种贡献面前,还有人希望深圳的市长应该不管本地失业人士的就业问题,真不知道,这种人居心何在。深圳的市长,不管深圳人的就业,应该管什么呢?
|
|
(来源: 作者: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过河卒)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