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中的山东新华书店(三)
据甄洪高回忆,印刷厂落脚净埠子村三年多的时间内,正值抗战时期,属于在敌后游记战争环境里办报、搞印刷。但这期间,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又常驻扎于十字路镇(现为莒南县城),所以,该地区经常遭遇日伪军的“扫荡”,幸喜的是,敌人每次大“扫荡”,一般沿有马路、交通方便的地方推进,像前、后净埠子这样远离大路、地处偏僻的地方,日本兵不敢轻易纵兵深入,印刷厂由此躲避了日军的一次次“大扫荡”。但是,面对敌人的凶残“扫荡”,印刷厂干部职工以及地方老百姓不敢麻痹、松懈,每当得到敌人的“扫荡”消息时,就赶紧发动群众,与印刷厂一起藏匿印刷机器及部件用品,如将纸张藏在草垛、庄稼地里,将机器、铅字和模板埋进河滩沙子或耕地里。有一次,有情报说敌人要来“扫荡”,当天傍晚,甄洪高与其他人一起赶紧将铅字运到庄稼地里,一箱箱埋到土里,然后拉上牲口用耙犁把地耙平,防止敌人看出破绽。结果一场虚惊。当职工到地里寻找埋藏的铅字时,其中有两箱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道埋藏于何地?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村子里流传两种说法,有说后来找到了,有说最终也没有找到。
1945年,中日战争处于战略大反攻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成为强弩之末,其军事侵略活动领域大为缩小,山东新华书店的活动空间扩大。1945年春天,驻扎于净埠子村的印刷厂同时搬离,转移到离净埠子村不足20里远的王家野疃村,当时的印刷厂已经拥有5部石印机、3台铅印机,职工120多人。据甄洪高回忆,当时印刷厂分五个队,具体分工明确:一队负责铅字印刷,二队负责排版,三队人员全是女职工,负责装订,四队负责石印印刷,五队负责校对、现写。五队共4个人,其他4个队各大约有30人。
山东新华书店驻扎于净埠子村时,甄洪高只是一个“打工仔”,工作只是挣饭吃,但长期的耳染目濡,让他坚定了参加革命的信念,期间,他曾经两次偷偷参加征兵,但都被问讯赶来的母亲追回。1943年,甄洪高偷偷跑到张家连子坡村参加征兵,当他胸戴红花站在台子接受祝贺时,母亲气喘吁吁赶来,死活不让走。1945年,已经19岁的他看到山东新华书店转移,当晚,他毫不犹豫跟随书店转移到王家野疃村,从此,他正式成为山东新华书店的一名员工。为躲避母亲的寻找,他在走后的两年期限内,没有和家人联系。当年,跟随山东新华书店转移并工作的前、后净埠子村村民不只是甄洪高,仅在前净埠子村,除他之外,还有甄洪金(后到济南定居,工作于大众日报社)、杜从邦(后定居于临沂市)、甄洪召和甄洪开(女,后定居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