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招聘会火爆的背后是什么
作者:惠铭生
最近十几年,每逢春节前后,各地组织的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都会如期举行,并且一年比一年火爆。无论哪一场招聘会,其场面都是异常“恐怖”,像是赶大集——会场熙熙攘攘,招聘者动辄数万,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寸步难移。展台往往被围地水泄不通,学生满脸疲惫,盲目投递自荐书,而招聘人员声音嘶哑,难有招架之功,除了机械收受自荐书,根本没有面试的实质内容。
而有些招聘会,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如去年11月举行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学生不仅挤碎了门,而且连钢制电梯也被挤变形。在2月26日烟台举办的大学生招聘会上,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为维持会场秩序,动用了220名警察和武警。一位女大学生“湮没”在“会海”中,借助维护秩序的武警帮助下才痛苦“脱离苦海”。
这,就是现今招聘会的壮观场景。
面对这种“赶集式”的招聘会,很多学生感言是“赌博会”、“鸡肋会”, 付出的是时间、金钱、精力和情感,但收效未必很大。所以,招聘会经过多年的“火爆”之后,社会质疑声不绝与耳,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成都市物价局明确规定,人才招聘会不得向应聘者收取门票费;广州市毕业生招聘会“大变脸”—— 改变以往集中、综合招聘会,举办多次分行业、多层次专场招聘会;有些市借助网络平台,实行网上招聘等等。
笔者不是简单抹杀、否认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曾经起到的社会进步作用,自从国家取消传统的国家“包分配”制度后,“双选会”在过去10多年中,确实为求职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了便利,起到了“桥梁”作用。但时过境迁,现在大学生发出“参加一次招聘会,就像一场小赌博”的哀怨声音,说明当前的招聘会已日益凸现一些不足与缺陷,一是像那种“赶集式”招聘会,不仅效率低下;二是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是成本过高,每参加一次招聘会,屈指算算车费、住宿费、自荐材料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对于本来没有任何收入、生活艰辛的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增加被招聘的几率,很多学生只得抛掉手中的课本,离开教室,像“赶场子”似的在全国奔波、劳顿等。
大型人才供需洽谈会弊端多多,即然有可以效果更佳、且能取代大型人才招聘会的网络、小、专型人才招聘会,但为什么在很多城市,很多部门仍然热衷于组织大型的、“赶集式”的人才招聘会?
笔者工作、生活于某省会城市,最近几天,媒体铺天盖地刊登大篇幅“消息”,也就是“广告”,将在最近一个月举办N次大型人才招聘会。这些广告中,几乎无一例外强调两个内容——一是大买展位费,一个展位500、800元不等,二是注明应聘者购票入场。举办者,除了挂上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行政职能部门外,实质几乎都是企业操办。一切都不言不明——现在有些招聘会,已经市场化、企业化、赢利化。招聘单位只要租下个场地,就会挣个盆满钵满。试想,一张门票一般5元或10元,假如来3万毕业生,收入就是150万或者300万,另外收取的展位费也会动辄上百万,所以,巨大的利润空间,让有些行政性部门与企业乐此不彼。而那些求职若渴的学子们,哪能舍弃每一次招聘会,毕竟,每参加一次,就是一次希望啊!
最近,一部旨在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就业促进法草案》,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进行初次审议。草案突出强调了政府在解决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明确促进就业工作的机制和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职责,这些重大规定意味着政府解决和促进就业成为一项法定职责。因此,大学生参加招聘、就业,政府应担负起责任,不能袖手旁观,完全听任招聘会“市场化”,或者惟利是图,把招聘会当成“捞钱”的工具。比如,承办招聘会,要由政府操办,并且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午餐”,改革招聘方式,如地方政府部门在建立和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网上双选和场地双选并举,无形和小型场地、学校合办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格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