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台笔记之十一:孔庙遇见

标签:
台北孔庙志工旅游 |
分类: 行走台湾 |
孔庙主殿大成殿,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孔子的牌位
我是被一阵阵呜咽的箫声带进台北市孔庙的。其实还没走到大同区大龙路,这片闽南古建筑风格的院落就已吸引了我的视线,红红清水砖,翘翘歇山顶,青青古榕树,远远望去就觉得熟悉而亲切。再加上有箫声越墙而出,那一派古典的意韵更让人心向往之。入口门楣上的“黌门”二字远大于“台北市孔庙”的招牌,一行日本游客正在导游的带领下鱼贯而入,我便也跟了进去。
这是一座很端庄雅洁的庙宇院落,榕树的飘飘长髯下,一位老者正执箫深情地吹着,没有游客为之停留,他似乎是吹给庙宇听,或只是吹给自己听。
我在偌大的庙宇里兜了一圈,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就找到游客服务中心请教。那里有不少印成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的孔庙文字材料供游客免费索取,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静静地坐在柜台里。我开口向他打听孔庙的历史,他马上站起来认真回答。得知我是从大陆来的,态度愈发热情,不仅介绍孔庙的历史,更把台湾的历史从清朝、日据时代一一讲起,一边讲还一边评述,但时不时地又会顿住,插上一句:“反正我们不谈政治。”
见我听得认真,老者兴致勃勃道:“来,你能不能拿出半个小时,我带你慢慢看。”
“那怎么好意思,您还有很多顾客要服务呢。”我说。
“没关系没关系,这是我们的义务。”
“哦,那太好了,谢谢!请问您贵姓?”
“我姓谢,呵呵,但是不谢。”他狡黠地眨眨眼。
我得知老谢原来是位建筑设计师,退休后来孔庙当志工(即志愿工作者)。“我以前做的都是现代建筑,对古代建筑没什么接触,但我觉得古代建筑比现代建筑深奥,很感兴趣,所以就到这里来了。”
借做志工的机会老谢一边研究孔庙这座古建筑,一边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参观者。可谓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他把我一直带到孔庙门外的马路边,那里蹲着四只石雕的可爱小猴,一只用手遮目,一只用手掩耳,一只用手捂嘴,一只把双手背在身后。“这就是孔子主张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它们放在这儿,是为了让路过的小朋友们了解。”
黌门是一道圆拱门。老谢说:“黌门和与它相对的泮宫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入了黌门就意味着进入学校学习,你看这门上半部的半圆形是不是要用圆规来画,下半部的直线是不是要用矩尺来画。”
“哦,那意思是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入门了就要守规矩?”我说。
老谢呵呵笑道:“其实圆规、矩尺是我杜撰的啦,做成拱门比较漂亮就对了。”
可我却觉得老谢的“杜撰”不无道理。听老谢讲解,真的要比说明书周详得多,也生动得多。不管是礼门、义路、仪门、泮池、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还是装饰在建筑上的诸多精美交趾陶,他都能结合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说出道道来,而且还夹杂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听来真是受益匪浅,趣味无穷。
“这里的清水房也叫做原乡的房子,因为台湾人的祖先大都是从福建闽南一带过来的,来这里盖房子的也是闽南那一带的师傅,他们盖出来的房子就跟闽南的一模一样。你看这孔庙当年就是由泉州名匠王益顺设计建造的,采用古代宫殿式尊制,参考山东曲阜孔庙的样式,沿袭闽南建筑风格……”我想难怪,这孔庙是与我们福建的孔庙极为相似。
老谢又指给我看支撑孔庙建筑的大石柱叫“泉州白”,铺在大成殿外广场上的石头是当年从闽南运到台湾的压舱石……如此走走停停看看说说,不觉一个多小时飞逝而去,直到管庙的保安提醒我们即将关门,才不得不和老谢道谢离开。
“不同的志工掌握的知识不同,他们还会告诉你很多我不懂的东西。你有空可以再来看看。”临别时老谢叮嘱,并告诉我他要很久才能轮一次到这里当志工,因为孔庙的志工不少,大家都是怀着对孔庙的热爱而来的。
夕阳下那位吹箫的老者仍然在吹,对着灯火闪亮的大成殿,这当是他这一天在孔庙吹的最后一曲。有稚童叽叽喳喳的欢闹声从东西庑廊飘过,那是刚刚从孔子学堂里放学的孩子。当我在箫声和笑语中步出黌门,整座孔庙已沉浸于一片暖色。
步入黌门,就意味着入学了
榕树下吹箫的老者
孔庙庭园一隅
雕梁画栋
仪门前的石阶上,年轻人正专心捧读
装饰在建筑墙上的交趾陶
飞檐
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从左自右)
铺在大成殿外广场上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