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台笔记之十:“亲切度很够”

标签:
台湾美食郑记猪脚肉饭 |
分类: 行走台湾 |
根据书上的介绍,从住处步行约二十分钟到达延平南路的郑记猪脚肉饭店时,已是晚上七点半多。“不好意思啦,饭都卖没啦。”那个眼睛有点大的老板说。饥肠辘辘的我很是沮丧,嘟嚷道:“我可是特意找过来的,问了很多人,走了挺长的路。”“哦,那这样,我给你下一碗阳春面吧。”老板说着,又点起已熄了火的炉子开始忙乎,一边忙一边说:“猪脚肉还是热的,你吃吃看。”
这是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店铺里主要摆灶具,用铁皮包着的餐桌大都摆在骑楼里的过道上。比较显眼的是“民国42年创立,55年老店”几个字,还有贴在墙上的一些报刊对该店的介绍文字,当中有一张马英九在店门口的留影。
老板娘给我端上一盘还冒着热气的猪脚肉,老板则继续用闽南腔普通话和我攀谈:
“你是从哪里来的,听你这口音好象不是这里的。”
“我从大陆来。”
“哦,大陆什么地方?”
“福建。”
“哦,难怪啊,我就觉得亲切度很够。”老板的语气有些兴奋。
“为什么?”我问。
“我爸爸也是福建人啊,霞浦的。”说着,就夹了两块卤油豆腐到我的盘子里:“来,这个我请你吃。”我让老板给我烫盘青菜,另外付钱,“唉,不用了,不用了,我往面里多加些青菜就好啦。”
我也觉得亲切度很够,面还没下肚,胃都不觉得寒了。
“我爸爸是1948年到这里的,原来只是摆个小摊卖卤猪脚,卖卖卖就变成了这个店,到现在有55年了,我是第二代。”老板说着又给我夹了个卤蛋:“这个也请你吃,你看卤得透不透?”接着又往我碗里夹了卤笋、淹萝卜干。“我们的卤料跟别人的不一样啦,你吃吃看。”老板敢情是把我当作美食评鉴师,其热情的程度与亲切度成正比。
“你们这猪脚确实做得不错,肥肉不油,瘦肉不柴,是不是有什么秘方?”我问。
“没什么秘方啦,用心做就对啦,要选那种220台斤以上的猪,肉质才不会松垮,肥的地方要慢慢卤7个小时,才能把油脂逼出来,让整个猪脚绵软入味。其实我爸爸就是把霞浦老家做猪脚的方法和这里的结合起来而已,这里做的可能偏甜,我们的有点不一样啦。”他又特地告诉我,店里的萝卜是从大陆山东运来的,因为这个季节台湾本土产的萝卜不好吃。“来,你吃吃看,甜度够不够,我们是不放味精的。”
“那你回过大陆老家吗?”我问。
“还没有,我爸爸回去过。老家还有侄子,还有婶婶。我们也肯定会回去看的啦。”
“目前没想扩张,还是顺其自然做啦。店小一点单纯一点好,做得开心就好,店大了就更累了。”老板说,为经营好这间小店,他每天早晨六点钟就开始备料,到晚上9点钟打烊,一天得工作约15个小时。来店里吃的主要是周边的工薪族,还有很多专门冲卤猪脚饭、虱目鱼肚饭远道而来的老顾客。有些顾客把这家店写进自己的博客或发贴到网络上,结果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反正为这些老顾客,我也得负责任地把店做好。”在饮食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台北,这样的一家小店能屹立55年不倒,一定有它的经营“秘方”。
说是没想扩张,可老板却很有兴致地向我打探在大陆开店的店租等等行情。“你说我们这样的猪脚饭按这个价格在大陆卖不卖得动?”
“你自己到大陆走走看看,探探市场,心里就有底了。”我说。
……
第二天中午,我又舍近求远,步行到这家店吃午饭。没办法,谁叫它“亲切度很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