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失踪的状元
(2006-08-01 15:40:19)
谭金平是湖北荆州江陵县人。2001年,他以县里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工程系。他父母以捡废品为生,省吃俭用地每年为他支付一万多元的学费。从学校的讲述来看,谭金平大学一年级时,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可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在他们班220名学生中,成绩滑落到第200位;大学三年级时,更是有多门课考试不及格,被要求重读一年。这样,本来应该2005年毕业的,就推迟到今年毕业了。他平时性格内性,很少与同学们来往,没有同学知道他平时都干些什么。今年五月,就在离大学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他父母听学校说,他不再上课了,就到学校去看他。当时谭金平还住在宿舍里,可父母没见着人;当晚,宿舍楼的门卫说他回来过了。但令人不解的是,谭金平从此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他给父母留下一封信,说他要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去;信中明显表露出他的厌学情绪;他说要等十年以后再与父母联系。
这是上周日的《七分之一》节目给我们讲得一个故事。曾经是县里的高考状元,是知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学生,又学的是眼下很热门的自动化,怎么会对读书讨厌到连最后两个月也不愿坚持了呢?表面上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
我在大学里教了18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像谭金平这样的学生,不难理解,这在大学里是一类而不是一个。只是他的行为比较极端,是名校的学生,在快要大学毕业的时候,突然失踪了;所以,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其他人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或者虽然心里也很厌学,但是,克制力和忍耐力比他要强一些,咬着牙熬到了毕业。厌学不是什么光彩和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学生们不会把自己厌学的感觉,讲给别人听,也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我们的教育部门经常做一些很理想化的事情,而很少考虑社会的规律和人性的需求。前几年,为了缓和考大学的残酷竞争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沉重压力,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考大扩招。这种举措表面上看来是高考的升学率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竞争不那么激烈,家长忧子也不那么心急火燎了。但在过了四年短暂的太平之后,当初种下的理想化的种子就开始结出青涩的果子了。
社会上只有一百个空位子,一百二十个人去抢,挪一挪、挤一挤大家凑和着都能坐下;可现在有票的人,增加到了三百,就是两个人凑和一个位子,还要有一百个人站着呢。不知道当初制定比赛规则的人有没有想过,你发出那么多入学通知书倒是容易;问题是人的比例中愿意读书和适合读书的人,会不会因为你多印了几张入学通知书,这比例就跟着上去了呢?人人都想上大学倒是真的,但这并不说明人人都喜欢读书。因为,上大学尤其上名牌大学,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大多数单位不看那位子适合谁坐,而是看着文凭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文凭发号的;谁不想捞取一张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入场券,那才怪呢。
我在四所大学工作学习20多年,回想一下接触过的学生,他们读大学的目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本身对所学的专业非常感兴趣。这种人在大学期间,特别能学得进去,并很快地就把所学的专业用在实践中了。这样的学生也许高考成绩和大学在读成绩都不是最好的,但在将来的工作中最有可能出成绩。可惜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里都不会很多。
第二种是冲着文凭来的。这种人来自于贫困山区和农村,或家里是一般小市民,父母度很普通;本人对原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满意,想通过读书换一下门庭。我接触到的大学生里,这种类型的人最多。但是这类人一旦有了工作之后,奋斗的动力也就没了,结婚生子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从专业来说,这种人没有什么大的出息,但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希望成名成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再者,走这条路也太辛苦。这类学生扩招或不扩招意义不大,属于可有可无型的,对社会没什么大的贡献,但也没什么危害。
第三种人读书成了一种精神寄托。我看到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家庭出身的原因和世界观的原因,变得有点与世隔绝或与别人很少来往,只顾自己做事。由于这些人比较内向,与别人交流很不容易,再加上个人魅力有限,走到哪儿都和大家伙隔着一层,很少有人际交往。这些人把读书当成了消遣和精神寄托,整天没事泡在图书馆里或是永远捧着本书,恨不得自己钻到书里头。书,成了逃避现实的象牙塔;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没人理睬了,也没其它事可干,只能泡在书里。
我上面说到的三类人不是大学生的全部,但是在大学生里都相当的有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人虽然读书的动机不同,但是,三类人都有可能把书读得很好,成绩出类拔萃;也都有可能成绩一般,甚至很差。
这三类人中,第一类人最有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国家花钱培养这样的学生最值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也最高。而另外两种人对专业的贡献就很有限了。
但非常遗憾的是,国家设立的考试体制或者说人才选拔机制,很难选出第一类人来;而人们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谁也不会很轻易地承认自己就是第二类或者第三类人。这样将会导致国家教育经费的浪费,和真正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人已经在尝试抛开传统的教育体制,自己培养孩子,而且已经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功。我们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种大一统的,不考虑个人特长和天赋,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按部就班的阶梯式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了。上面说到读书主要有三种人,而现代的考试体制完全无法识别这三种人,一味地要高分;结果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埋没。
前面提到的清华学生谭金平,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学习动机
的原因,和对专业的领悟能力,在大学里成绩一路下滑。他的失踪是他不适应那个学习环境的结果。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初名校只以高考的高分数录取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但是,另外有很多人比谭金平更适合到清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来学习,但却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谭金平的出走是在考问现代的高考体制。状元居然读书读不下去了,这让我们从惊讶到思考:我们的高考只是一味地选拔高分数的人;而分数与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些成为一个优秀人才,非常重要的方面,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的高考体制不改革得话,迷失的大学生将会更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