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音乐剧《和你在一起》。是讲丛飞的故事的。音乐剧中,蔡明一边唱着一边朗诵着,她非常地投入,非常地动情。她在戏里流泪,我们在戏外流泪。在现在社会上拜金风日盛的时候,更显丛飞的高洁。
音乐剧中还配有影像资料,播放着丛飞生前的纪实镜头。有两个片断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一个片断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采访丛飞的时候,丛飞坐在病床上,用嘶哑的嗓音吃力地说,我现在是在一个梯子上,爬到半空中,下不来了,下来就死定了。另一个片断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问丛飞,你说得梯子是什么意思?丛飞说,我只能往上走,而不能下来;如果下来了,别人会怎么说呢。
听了这话,我很伤心。我不知道您读懂丛飞了吗?
我想起一件似乎与丛飞毫不相干的小事情。记得在西电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来自陕西农村的小伙子小田。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里面,小田好像各方面都很平常。小程学习成绩非常好,外语也特别好,还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在刚入学的时候,举行得新生联欢会上,小程的小提琴独奏《花儿与少年》博得了满堂喝彩。小范的父母都在北大工作,经常在我们面前得意地讲起北大的事情。而小田好像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渐渐地,我们就在体育上找到了共同的爱好。开始小田对体育的热情也和大家差不多,但我特别喜欢和小田开玩笑,我有意说小田身材特别好,特别适合打排球和打羽毛球。渐渐地,小田开始比我们宿舍其他几个同学对体育多了一分热情。他经常中午不睡觉,跑到学校的大操场去,看学生们的体育比赛。有一天中午,小田又跑出去了,我在宿舍说:“小田现在好像成了球迷了”;小范在一旁说了一句:“还不是你说的,好像不这样就显不出他在这方面有特长似的”。
我当时没怎么多想,但后来我经常看到小范说得那种情况出现。有些人本来不是有意识地往某一个方向做,但是在受到人们的夸奖之后,出于自尊的需要,他就会往那个方面做更多地努力,以符合人们对他的夸奖。荣誉感是人们普遍需要的,这和“破罐子破摔”正好是两极。越是珍贵的罐子,越是仔细加以维护,生怕弄脏了碰破了。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在战争即将来临的时候,一位老将军得到了一个荣誉称号,其他人都在为老将军祝贺,老将军平静地说:“这是给了我一个送死的称号呀”!起初我不太理解,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老将军带着这样的称号能不拼死打吗?否则得话,他不是就对不起那个称号了吗?
想明白了上面的事情,我们再来解读丛飞。我们在为丛飞的事迹感动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赞扬让做了好事的丛飞没有了退路,只能把好事继续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做得影响更大呢?那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呢?他需要从开始帮助几个贫困孩子读书,到逐渐资助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孩子;直到他去世前一共资助了138个孩子。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资助138个孩子呢?
他已经背不动了,他已经负担不了了,我们还在旁边拼命地叫好,大声地喊着:“背得好,背得好”。而他只能咬着牙硬挺着。他散尽了钱财,已经没有钱资助了,他开始向熟人和朋友们借钱。都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还在拼命地叫好。我们有没有想过,让丛飞喘一口气?他也是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呀,他不是一台印钞机;他也有妻子孩子老父老母呀,他也要吃饭穿衣生活吧。如果我们看到丛飞如此吃力地行走的时候,我们能够在感动的同时,给他说一说量力而行的话;说一说适可而止的话;说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的话;把我们善良的好人丛飞保护好,让好人健康平安地多活几年,是不是这样比不顾一切地疯狂地拼命地叫好要好?是不是我们的叫好,让丛飞没有了退路,只能咬着牙硬往上攀登,结果弦越崩越紧,终于断了?
我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事在丛飞之前还有很多,以后也还有很多人会去学丛飞。对于那些富有爱心的仁慈善良的好人们,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理解和保护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在旁边叫好,让他们把自己尽快地耗尽了,我们在一旁感动。有一句话叫“高处不胜寒”,给身在高处的人们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一份温暖吧,让他们下来歇一歇,休养一下再继续攀登吧。
我不想看到好人们去世以后,我们再感动地学习,我呼吁社会尽可能地保护好人,让我们的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