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护法品
(九)
记录:张俊
读坛经的护法品,心情有所沉重。沉重的来源,无缘无故,只是感觉,佛教并非是无边得,也不是无所不能得,在任何时代,任何朝代,都要“受用”。
佛,一样要为政治所用,一样要为政治服务,纳入统治阶级的范畴,为“我”服务。
我在记录读“坛经”的心得,都是我个人的见解,无关乎外在,都载誉于我的内心,这点,要做个澄清。
如果我的记录,让与我一样的凡夫俗子,对这门“哲理”的谈话经,有所传播,可以用大白话,能有所了解,大家能简单的弄个明白,我也算是做了有意义的事,也算做了点小功德。
雨后,阳光灿烂,路过厂区门口,红旗在风中招展。天上,万里无云,几只喜鹊在我身旁叽叽喳喳,我沉静在自己的思索里,向风一样,只是这个风,刮在我的心里。忙好工作上的事,好像有个声音在呼唤,把读过的“护法品”,记录一下吧。这个声音的呼唤,是我的幻觉吗?直至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在业余的时间里,我能静下心来,记录点东西,确实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护法品,主要讲了唐朝武则天所在“神龙元年”,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说“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也就是说武皇帝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向两位大师请教一点佛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朝,佛教发展已经很兴盛,渗透到朝野。在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之家,当时佛法南北之分,已经泾渭分明,只是两位大师还守着“法出一宗”,其实他们的弟子们,为南北之争,斗的很厉害了。在神秀大师向女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时,让我再次高看了神秀大师,应该来说,神秀大师修佛成佛,也一样不得了。神秀大师向武则天说“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皇帝武则天能先请神秀大师到宫里供养,而惠能大师得神秀大师的推荐,皇帝才知道惠能,说明神秀大师代表的北宗,当时影响力比南宗惠能大师大得多。
皇帝武则天派内侍薛简,带着诏书去迎请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向薛简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愿终林麓”,表示愿终身生活在山林。惠能大师对皇帝的邀请,可看出惠能大师的清醒,他不愿意做个被圈养的和尚,而做要做个自由的和尚。后来,佛教南宗在群众中深得民心,有很广大的民间基础,在民间地位甚高,与惠能这一决定有很大关系。
惠能大师在与薛简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惠能对佛见解,与他的心性相符。薛简问:“在京城禅师皆曰: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惠能大师的回答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惠能的说法,在与前面的“品”比较,一以贯之,修佛不在乎形式。
惠能大师不去京城,而薛简要回去向皇帝复命交差,希望惠能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要旨,以便上奏皇上,并还要告诉在京师中心修习佛道的人。薛简躬身下谦,给足了惠能大师的面子,也说明薛简也想真心修佛。薛简说“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惠能给予的点拨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
在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
惠能大师的开示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用白话说,光明与黑暗,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这无二的性体,就是真如实性。所谓实性,在凡俗的身上不会减少,在圣贤的身上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空寂。
最后,惠能大师告诉薛简“汝若欲知要义,但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要获得佛法的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体了,那时的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
读到这句话,我想要做辩证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佛法可以这样说,但我们作为人,是不能够“莫作思量”的。作为人,善的现象,要大力赞美和弘扬;恶的现象,要大力抨击和鞭笞,这样才能不辱,作为“人”的使命。佛家,也有狭隘的地方,这点包括俗人和修行的,即便专业在庙堂里修佛的大和尚,都应该承认。
佛家修为的精进,传承很重要,加入新的思想和改良,也很重要,善与恶都不思量,那么,我们还要什么“嫉恶如仇”?要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惠能大师“坛经”的说法,说的都很好,就是这个对于善和恶,不思考,只为自己清净心体,这个观点,我是极度不认可。
如果我得罪了佛,得罪了禅宗弟子,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对于善和恶,要有分辨心,要去思考,让社会有个“惩恶杨善”的好风气,而不是“莫作思量”。
薛简回宫向皇帝复命,把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法,转述给皇帝听。
最后,朝廷下诏褒奖惠能大师,皇帝夸奖惠能大师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功德。“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在这里,诸位可以“呵呵”一笑,所有的修为,广泛传播,都是为国服务,为“朕”所服务。修为的好处,最终都被统治者“拿”去了。
惠能大师修佛居住的寺庙,重修后,被朝廷赐为“国恩寺”,该寺估计还保留在现在,佛法也源远流长。
重读“付嘱品十“后,再记录……
2024年11月27日记于安徽
读“坛经”——护法品(九)
读“坛经”——护法品
(九)
记录:张俊
读坛经的护法品,心情有所沉重。沉重的来源,无缘无故,只是感觉,佛教并非是无边得,也不是无所不能得,在任何时代,任何朝代,都要“受用”。
佛,一样要为政治所用,一样要为政治服务,纳入统治阶级的范畴,为“我”服务。
我在记录读“坛经”的心得,都是我个人的见解,无关乎外在,都载誉于我的内心,这点,要做个澄清。
如果我的记录,让与我一样的凡夫俗子,对这门“哲理”的谈话经,有所传播,可以用大白话,能有所了解,大家能简单的弄个明白,我也算是做了有意义的事,也算做了点小功德。
雨后,阳光灿烂,路过厂区门口,红旗在风中招展。天上,万里无云,几只喜鹊在我身旁叽叽喳喳,我沉静在自己的思索里,向风一样,只是这个风,刮在我的心里。忙好工作上的事,好像有个声音在呼唤,把读过的“护法品”,记录一下吧。这个声音的呼唤,是我的幻觉吗?直至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在业余的时间里,我能静下心来,记录点东西,确实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护法品,主要讲了唐朝武则天所在“神龙元年”,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说“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也就是说武皇帝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向两位大师请教一点佛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朝,佛教发展已经很兴盛,渗透到朝野。在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之家,当时佛法南北之分,已经泾渭分明,只是两位大师还守着“法出一宗”,其实他们的弟子们,为南北之争,斗的很厉害了。在神秀大师向女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时,让我再次高看了神秀大师,应该来说,神秀大师修佛成佛,也一样不得了。神秀大师向武则天说“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皇帝武则天能先请神秀大师到宫里供养,而惠能大师得神秀大师的推荐,皇帝才知道惠能,说明神秀大师代表的北宗,当时影响力比南宗惠能大师大得多。
皇帝武则天派内侍薛简,带着诏书去迎请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向薛简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愿终林麓”,表示愿终身生活在山林。惠能大师对皇帝的邀请,可看出惠能大师的清醒,他不愿意做个被圈养的和尚,而做要做个自由的和尚。后来,佛教南宗在群众中深得民心,有很广大的民间基础,在民间地位甚高,与惠能这一决定有很大关系。
惠能大师在与薛简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惠能对佛见解,与他的心性相符。薛简问:“在京城禅师皆曰: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惠能大师的回答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惠能的说法,在与前面的“品”比较,一以贯之,修佛不在乎形式。
惠能大师不去京城,而薛简要回去向皇帝复命交差,希望惠能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要旨,以便上奏皇上,并还要告诉在京师中心修习佛道的人。薛简躬身下谦,给足了惠能大师的面子,也说明薛简也想真心修佛。薛简说“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惠能给予的点拨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
在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
惠能大师的开示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用白话说,光明与黑暗,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这无二的性体,就是真如实性。所谓实性,在凡俗的身上不会减少,在圣贤的身上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空寂。
最后,惠能大师告诉薛简“汝若欲知要义,但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要获得佛法的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体了,那时的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
读到这句话,我想要做辩证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善恶,“都莫作思量”,佛法可以这样说,但我们作为人,是不能够“莫作思量”的。作为人,善的现象,要大力赞美和弘扬;恶的现象,要大力抨击和鞭笞,这样才能不辱,作为“人”的使命。佛家,也有狭隘的地方,这点包括俗人和修行的,即便专业在庙堂里修佛的大和尚,都应该承认。
佛家修为的精进,传承很重要,加入新的思想和改良,也很重要,善与恶都不思量,那么,我们还要什么“嫉恶如仇”?要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惠能大师“坛经”的说法,说的都很好,就是这个对于善和恶,不思考,只为自己清净心体,这个观点,我是极度不认可。
如果我得罪了佛,得罪了禅宗弟子,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对于善和恶,要有分辨心,要去思考,让社会有个“惩恶杨善”的好风气,而不是“莫作思量”。
薛简回宫向皇帝复命,把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法,转述给皇帝听。
最后,朝廷下诏褒奖惠能大师,皇帝夸奖惠能大师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功德。“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在这里,诸位可以“呵呵”一笑,所有的修为,广泛传播,都是为国服务,为“朕”所服务。修为的好处,最终都被统治者“拿”去了。
惠能大师修佛居住的寺庙,重修后,被朝廷赐为“国恩寺”,该寺估计还保留在现在,佛法也源远流长。
重读“付嘱品十“后,再记录……
2024年11月27日记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