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顿渐品(八)

2024-11-26 12:52:25
标签: 情感

“坛经”——顿渐品

(八)

时间过的飞快,入冬里,已过“小雪”节气。

冷风飕飕,众多的树叶已落净,枝头净,而地不净,只待落叶化作泥。下了两天雨,江淮两岸湿漉漉,寒冷刺骨,空气中呲着萧杀之气。我没有片面的去想很多事,我从多面性上,去感受好与坏。比如,这寒冷的冬季,还有着不落叶的桂花树,冬青树;菜地里有生长旺盛的大葱、青菜;广袤的田野上,麦苗不惧风雨,绿油油。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极端的情况,都有逆行者,而不畏恐惧,是本性使然,也有着自己差异化生存的狠劲,让我肃然起敬。

“坛经”顿渐品,这应该是读第三遍,前两遍读着迷惑,而不知解“顿渐”。虽重新再读,估计还不了解深意,但我自负的认为,可以写点记录,哪怕是胡扯一通,也算是对自己再读的交代吧。

在提解里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为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人在平时里的体验、感受是“渐”,灵感的出现为“顿”。先顿渐,后渐修,是个漫长的过程。刚开始,看到顿渐两字,我马上的理解是,幡然醒悟,比如,我在想一个事,似乎让我的思想进入死胡同,突然,在一刹那,我好像理解了,找到出路了,不再为这个事纠缠了,就是这“一个刹那”,就是我认为的“顿渐”。

在这个篇章,也主要是惠能大师与三位弟子的对话,所做的开示。

宗教的派系,自古有之,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都师从五祖弘忍,后来惠能到南方传法,神秀在北方传法,这里出现一个现象,佛也各立门派,各有“山头”,虽然佛讲“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这是鼻祖式的人物的一厢情愿,只要往下演化,佛也一样“山头林立”。在这里,我开始有点佩服神秀大师,在神秀的弟子讽刺惠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神秀大师的回答,让人意味深长,更可窥神秀大师的心胸广大,神秀大师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一句“吾不如也”,让人对神秀大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成佛得道的人,才这个样。而且,神秀还派自己的弟子志诚去拜见惠能大师,还嘱咐志诚“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我自认为,神秀在这点上,心胸与格局高于惠能大师。

志诚到惠能大师这里听法,开始没有 表明身份,惠能大师觉擦到志诚,然后说“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我想,应该是惠能故意说的,用“盗法”之说,应该是惠能大师调侃,如果发自惠能大师心里,这么说,就显得惠能大师小家子气,听法,即便是没有表明身份,也不能说是“盗法”呀,佛法本来就普度众生,听者便是缘分,佛法不因什么人而传播,怎么能说志诚来听法,就是“盗法”?凭惠能大师的佛根,我以为,是惠能大师开个玩笑,故意的调侃吧!

禅宗讲究坐禅,惠能大师对志诚说的四句歇“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惠能大师的高明,就是说修佛不在乎形式,坐与卧,都无所谓,只要是看的开,想的净。在这方面,惠能大师高于神秀大师。

在这里,我说个自己,心得方面的插曲,惠能大师,以不识字而自居,我以为,有失偏颇。就拿惠能大师的“坛经”来说,能流传下来,靠的是文字,如果用“心口相传”,估计早就失传了。文字的记载和传播,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在这里有个疑惑,神秀大师派志诚到惠能这里听法,“还为吾说”,告诉志诚,听到惠能的真法,“回来与我说”。结果,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也就是是,志诚留在惠能大师身边,没有回到神秀大师身边。

我看到这里,我的疑问,带着骂人话,志诚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有奶便是娘,真正的师父应该是神秀大师,结果不回师父身边了。

在这个篇章,还说到一个案子,自从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礼,两位大和尚,惠能大师和神秀大师彼此没有争锋,两派弟子起了爱憎之心,北宗立神秀为六祖,但南宗惠能得到五祖的衣钵,为了宗主地位,弟子们派张行昌去刺杀惠能。

惠能大师心里有感应,预知这事件,便放了十两黄金在座位上。张行昌来刺杀惠能,连砍三刀,惠能大师都毫发无伤,惠能大师还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人没有被杀死,还给杀人者教诲,把杀人者张行昌吓的够呛,向大师哀求悔过,愿意剃发出家。我看到这一段,嘴唇也是微微一笑,“只负汝金”,金钱的意义,不管是用在红尘还是寺庙里,都还管点用。后来,惠能收了张行昌为徒,并为他改名为“志彻”。佛家的案例,有着教育意义,比如这个案例,就讲“浪子回头金不换”。

惠能大师在与童子神会初见,由于神会问法,口气大,不谦虚,被惠能大师用禅杖敲打头部三下。神会问“和尚坐禅,还见不见”?惠能打了神会问“吾打汝痛不痛?”并告诫神会,你连自己的本性都认识不清楚,就敢到我这里来卖弄。佛家的好处,就要是要打消人的嚣张气焰。

但悟即有深浅,悟了之后,仍有继续修行的问题,如果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勤劳,却幻想坐等灵感,只是一种妄想。

读完“护法品第九”后,再记录……

 

2024年11月26日中午记于安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