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机缘品(七)

2024-11-23 14:56:31
标签: 情感

“坛经”——机缘品(七)

读惠能大师的坛经“机缘品”,这个篇章更长,我翻阅的认真,该怎么下笔写,我考虑了多天。从字面意思理解,机缘,就是缘分,缘来缘灭。我常说缘分,都是好的成分,比如好的姻缘,好的人缘,但我们忽略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生遇到的各色,有好的善缘,也有罪的恶缘,比如遇人不淑进入赌博的圈子,进入杀伐的圈子,进入堕落的圈子等。机缘,也有两面性,接善缘,得善果;接恶缘,得恶果。

我们讲,对待事物讲究缘分,什么又是缘?中国人很聪慧,说缘分就是“天意”,这个是终极得解释。所有不能解释清楚的,都归为“天意”,是“老天爷”的意思。在我们的祖国,人们对意识的认识,佛教不分家,佛的尽头就是“道”,缘分就是天意。

其实惠能大师在“机缘品”这个篇章,并没有过多阐述“机缘”,主要的记叙,是与几位弟子的对话,说读佛经的机缘及随缘普渡众生。

很喜欢惠能大师说法的风格,弟子来求问,刚见面,话语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谈问题和认识,直指要害,干脆利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毫不含糊,毫不避讳,你要问的,人家能给你讲明白,讲透彻,决不点到为止。惠能大师的讲话风格和语言涵养,就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榜样。

我做些记录,为加深记忆。名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师誓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子。“惠能大师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意识是,字我不认识,要是有义理,有问题,我就能回答。惠能大师,好不谦虚,“我就能回答”,只有充满自信、有功底、肚子有货的人,才能这么回答人家。你看现在,即便标榜自己是大学问家的人,遇到真问题,做人家的问答,时常露出不自信的样子,与惠能大师不在一个档次。

弟子法海问:“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惠能大师听问即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即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弟子法达,七岁出家,读《法华经》,来拜见惠能大师,头不至地,被惠能大师,当场呵斥“行礼头不着地,还不如不参拜,你心里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平常你修什么呢?”。惠能大师的责备,充满善意,做错事有人责备,就是贵人。惠能大师与弟子法达,在这个篇章对话最多,可看出,惠能大师对法达的器重。惠能告诉弟子法达“所谓佛,就是觉悟,分为四种法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并点出精义“开佛知见”。惠能大师还告诉弟子法达“佛本为凡夫说,不为我说”。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并不是为佛说,我对此,理解佛法的发扬广大,惠能大师给出的定论,为凡夫说法,我们凡夫修佛,是佛存在的意思。与前面的几个篇章,道出一统。惠能大师还说“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宜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弟子智通,读《楞伽经》不明白意思,拜见惠能大师,求解惑。惠能大师,开门见山就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

弟子智常,来找惠能大师,志求见性。惠能大师直接就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看道这里的对话,我也似乎拨开云雾见青天,我来自哪里,我来作什么,师父都帮你回答了。智常和尚,对惠能大师很崇敬,从此侍奉六祖惠能,一直到惠能大师去世。

弟子志道,读《涅槃经》,未明大意,求惠能大师点拨。惠能大师也是直接就问“汝何处未明?”,“汝作么生疑?”

行思禅师,也道惠能这里参礼。惠能大师问“汝曾作什么来?”“什么物?凭什么?”,还追问“还可修证否?”惠能大师告诫他说“你应当独当一面,去教化一方,不要让正法断绝失传了”。

在遇到怀让禅师时,惠能大师直接问“你从哪里来”,“寻求什么东西?怎么来?”惠能很高看怀让,说“西天的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龙马驹,他的智慧可以驰骋天下,无敌手。”后来,怀让前往南岳开设道场,把禅宗发扬广大,圆寂后被朝廷赐为大慧禅师。

后来玄觉禅师问“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惠能大师的回答“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求佛时,惠能大师留玄觉住宿一晚,佛家的典故,“一宿觉”,就出自这里。

弟子智隍,初参五祖,自认为得到五祖真传,在与玄策的对话中,知道惠能大师,来参拜。惠能大师直接问“你从哪里来?”他讲述了与玄策的因缘。惠能大师便给他讲“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无所用心,无论是凡俗人还是圣人的情感都忘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消除,如此性相一如,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入定了。”

一僧人问惠能“黄梅意旨,甚么人得?”惠能说“会佛法人得”。僧人追问“和尚得否?”惠能说“我不会佛法”。在这里讲了,惠能与方辩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师传给六祖惠能大师的衣钵,有了交代。

禅宗的信物,袈裟,传到六祖这里,这个故事的交代是,惠能大师把袈裟送给方辩,方辩把法衣分成三份,一份披在塑成的佛像上;一份自己保留;一份用粽叶包好埋在地理……

修佛,讲缘分。我们身在红尘,更是讲缘来缘去,解释不通的东西,就用命中注定释怀。这些,都框在“缘分”的统称里。我们需多结善缘,而撇弃恶缘,做个初心守正的人,修得一份美好,最后在人生如戏的日子里,在生命终结前,能够惜福、惜缘。

在重读“顿渐品”后,在续写……

 

2024年11月23日修改于安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