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忏悔品(六)

2024-11-19 17:51:43
标签: 情感

”坛经“——忏悔品

(六)

忏悔品,惠能大师讲的多,我的理解,在这个篇章,主要,一还是强调修佛心;二是修佛法的意义;三是修佛想要的结果。修什么,都是为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还包括情感、灵魂。

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里,我经常看到,有人感情受挫,事业破产、生活不顺,就找到寺院里,恳请大和尚帮剃头为僧,一般大和尚就会说,你“六根为净”,拒绝剃度,然后做些开释,给来人请出庙门。在这里,惠能给出修佛的意义,就是“忏悔”。

“忏悔”这个篇章,惠能大师提出三个观点,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皈依自性三宝”。

惠能大师的“坛经”,尽管有惠能说,别人帮记载,就像“论语”由孔子说,弟子帮记载。我就不相信六祖惠能大师,传承了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就在短时间里依照师父的学说传播佛法,应该来说,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法,很多都是自己开创的吧?我只是假设,虽然我看坛经,带有批判色彩,但我认为是伟大的经典,人类精神的进化,思想的升华,佛家是发挥作用的。惠能大师的坛经,有如此的群众基础,也就有人民性,比如,在忏悔品这个篇章,他讲到“三身佛在自性中,凡夫即佛,佛即凡夫”,佛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惠能大师把佛定性为平民化,凡夫俗子,只要有佛的信念,都可以修佛成佛。如果佛,高高在上,只存在于庙堂,只在达官贵人间传播,也不会永久存世,估计早就断代了。

慧能大师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间自己的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识得不假到此”。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让自己的心清净,修正自己的言行,识见自己的法身,认识自己心中的佛,自我超度,自觉持守戒律,这才不虚此行前来听法。慧能大师讲到“五分法身香”,我浅薄的认知,就是我们到庙里敬香,也应该代表各种意思的。惠能说“一是戒香”:就是心中没有是非,没有恶念,没有嫉妒、没有贪婪、瞋怒,叫戒香;“二是定香”:看到各种善境恶事的现象,自己能保持心不散乱;“三是慧香”:自己的心中自由通达而没有阻滞,经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性,能尊敬长辈,关心晚辈,体恤孤独和贫穷的人,这就是慧香;“四是解脱香”:自己的心中不追逐什么,即不想善,又不想恶,总是自由自在而没有阻碍,就是解脱香;“五是解脱只见香”:自己即不追逐分辨善恶,也不可以沉溺空虚耽爱寂寞,而必须广泛学习,扩大见闻,认识自己的本心,通晓佛理,与世俗和睦相处,不分别执著人我,解脱见香。

把这些话看完,我才理解敬香的意思,不然,敬香就流于形式而已。修佛,就是为解除苦恼,让人日常生活,过的平静,减少戾气,多些温和。而且“和光接物”,与世俗和睦相处,在这里,我也是会心一笑,佛本是度人,但在世俗面前,也要和睦相处,可知“世俗”的厉害。想做个逃避世俗的人,多么的不容易,以入世俗的心对待生活,以出世俗的心看待生活,积极的面对,积极向上,也是修佛法的境界。

佛家讲“忏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忏悔。惠能大师讲“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比、不被骄诳染,不被妒嫉染,所有恶业、骄诳、妒嫉等罪,悉数忏悔,原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以上,是忏悔的总纲。

惠能大师,总算讲清楚了什么“何为忏、何为悔“。原理“忏悔”是从坛经来是,是从惠能大师来。大师说“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妒嫉等罪,悉数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从今以后,所有罪业,愚迷、骄诳、妒嫉等罪,今已觉悟,悉数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忏和悔,合在一起就是忏悔。

人要做到真忏悔,要发四个大宏愿,这都是教人修佛的方式方法,也提炼内心的办法。一是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二是自心的烦恼无尽,我誓愿断尽;三是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四是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在这里,惠能又讲道自性自度,联系道惠能大师在第一个篇章“行由品”,与自己师父弘忍大师的对话“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什么是自度?这个篇章,惠能大师给出了解释。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入是度者,名为真度”。

在忏悔篇,惠能大谈皈依。我认为,惠能大师的意思,皈依不是要你真入寺门。身不入门,心能入门,也是皈依吧。

我们修一个什么学说,并非为执著,痴迷到不能自拔,这样不好。

我们修一个学说,主要为在人世间生活和生存,能答疑解惑,能指导自己生活和工作,能把一生过好,如果单纯的为一个事执念,就太较真了,这样不好,有违我读佛经的意义。

惠能大师讲忏悔,发四弘愿,讲皈依,还是有逻辑可循。在讲皈依,惠能大师说“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意思是,皈依了觉悟,就会有福与慧,都能满足尊严;皈依了正见,就会有远离恶欲的尊严;皈依了清净,就会有在众生中受人敬重的尊严。这里,我有点小疑惑,修佛皈依,是为了尊严吗?我再次理解了“与世俗和睦相处”这句话。

读佛经,也要辩证的去读。

忏悔后,修佛,皈依三宝,境界得到升华。得道成佛,

有三种佛,有形的佛,也是无形的佛,惠能大师阐述了“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认识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佛;在实性中,善恶都不沾染,从初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时常观照本性,不失见性成佛的本念,叫报身佛;如果能回传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能,就是化身佛。

从这里看,修佛也要一层层进行,一层层领会,一层层修成正果。这里,还是以自修为住,自见本性,自见本心,就是修佛的初衷,“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后续有时间,记录“机缘品七”……

 

2024年11月19日记于安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