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坐禅品(五)
谈“坐禅品”,惠能大师说的比较短,没有长篇大论,估计是外在形式,很容易理解,惠能大师没有展开说吧。
外在的形式,也很重要,佛家总的有个仪式感。修师建庙,是道场的需要,但对于个人修佛,总不能个个都去庙里,个个都去做和尚,如果这样,佛法就不能长久流传下来。比如,有人修佛,有些人修道,有些人修儒,还有人修基督,等等,社会是多元的,修什么,对于每个人,也是多元的,包罗万象。
在个体的修佛上,俗家人的修,也的有,符合个体修佛形式,比如坐禅。
惠能大师讲这个,我认为是对俗家弟子的教诲。在庙里修佛,是专业修,剃个光头、穿着僧袍,敲着木鱼,专业的出家人,专业的敬佛事。
红尘里的俗人,被俗世缠身,为穿衣吃饭,为谋个前程等,但又想修些佛法,求得内心清净。佛家为俗家弟子,想出一个方子,用坐禅的形式表达修佛的心境。我这样的解释,惠能大师若知晓,不知会不会双手合十,冲我念叨“罪过、罪过”。
我是无知者无畏,乱说一通,但我作为普通人,记录这些,也算是对佛法的宣传,在现今社会,信佛的人众多,但真能读佛经,懂佛法的甚少。现今社会的风气,都是“使用主义”;急功近利,都是“拿来主义”;虽然努力奋斗,都是“精致主义”,对于佛法的传扬,也看时间和火候,恰到好处为妙。
惠能大师讲坐禅,目的是在于排除妄念,与前一个章节讲“定慧品”,讲心念,讲得透彻,所以,在“坐禅品”,惠能大师延续了前面所讲,不管是外相和内在,都是念。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修佛坐禅,从心念起,惠能告诫人们,坐禅虽然是形式,但要真坐禅,而不要假坐禅。关键是要“自性不动”,真坐禅就是“入定”。
真坐禅“不修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意思是,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就是自性不动。
假坐禅“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意思是,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是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是与正道相违背了。
惠能大师给出的办法是“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内心能自见本性而不乱,这就称为禅。
惠能大师,在后面的讲述中,更直接讲明什么叫坐禅?言简意赅,像我这样笨拙的人,都能听的懂。“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惠能大师接着说“什么是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在任何事相永远都不会干扰自己就是“禅”,内心永远平和不纷乱,就是“定”。
我读坛经到这里时,非常认可,坐禅,禅定,富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世间,有很多美食,很多享乐,很多的诱惑,我们该用“坐禅”的精神,用“禅定”的核心思想,救赎自己在人世间的欲望。其次,用坐禅和禅定的思维,教育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醒自己,锚定的事,不受外部干扰,坚持去做;模棱两可的事,恍惚不定的事,半途而废的事,就不要去做。
讲归讲,但坐禅和禅定,讲起来容易,人真能做好,恐怕需修行的过程,需长久历练心念,才能慢慢到达吧。
如果执著于外在事相,内心就会纷乱;如果能远离外在事相,内心就不会纷乱。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和安定,只是因为执著于外部环境,内心就跟着乱了。如果见一切外部环境,而内心不散乱,就是真正的“定”了。
惠能大师,说他是佛家的阿弥陀佛,搁现在社会,不如说是伟大的心理学大师,或者人类的心灵导师,读他的话语,越来越有味道了。
待再读完“忏悔品”,再记录……
2024年11月18日记于安徽
读“坛经”——坐禅品(五)
读“坛经”——坐禅品(五)
谈“坐禅品”,惠能大师说的比较短,没有长篇大论,估计是外在形式,很容易理解,惠能大师没有展开说吧。
外在的形式,也很重要,佛家总的有个仪式感。修师建庙,是道场的需要,但对于个人修佛,总不能个个都去庙里,个个都去做和尚,如果这样,佛法就不能长久流传下来。比如,有人修佛,有些人修道,有些人修儒,还有人修基督,等等,社会是多元的,修什么,对于每个人,也是多元的,包罗万象。
在个体的修佛上,俗家人的修,也的有,符合个体修佛形式,比如坐禅。
惠能大师讲这个,我认为是对俗家弟子的教诲。在庙里修佛,是专业修,剃个光头、穿着僧袍,敲着木鱼,专业的出家人,专业的敬佛事。
红尘里的俗人,被俗世缠身,为穿衣吃饭,为谋个前程等,但又想修些佛法,求得内心清净。佛家为俗家弟子,想出一个方子,用坐禅的形式表达修佛的心境。我这样的解释,惠能大师若知晓,不知会不会双手合十,冲我念叨“罪过、罪过”。
我是无知者无畏,乱说一通,但我作为普通人,记录这些,也算是对佛法的宣传,在现今社会,信佛的人众多,但真能读佛经,懂佛法的甚少。现今社会的风气,都是“使用主义”;急功近利,都是“拿来主义”;虽然努力奋斗,都是“精致主义”,对于佛法的传扬,也看时间和火候,恰到好处为妙。
惠能大师讲坐禅,目的是在于排除妄念,与前一个章节讲“定慧品”,讲心念,讲得透彻,所以,在“坐禅品”,惠能大师延续了前面所讲,不管是外相和内在,都是念。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修佛坐禅,从心念起,惠能告诫人们,坐禅虽然是形式,但要真坐禅,而不要假坐禅。关键是要“自性不动”,真坐禅就是“入定”。
真坐禅“不修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意思是,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就是自性不动。
假坐禅“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意思是,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是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是与正道相违背了。
惠能大师给出的办法是“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内心能自见本性而不乱,这就称为禅。
惠能大师,在后面的讲述中,更直接讲明什么叫坐禅?言简意赅,像我这样笨拙的人,都能听的懂。“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惠能大师接着说“什么是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在任何事相永远都不会干扰自己就是“禅”,内心永远平和不纷乱,就是“定”。
我读坛经到这里时,非常认可,坐禅,禅定,富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世间,有很多美食,很多享乐,很多的诱惑,我们该用“坐禅”的精神,用“禅定”的核心思想,救赎自己在人世间的欲望。其次,用坐禅和禅定的思维,教育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醒自己,锚定的事,不受外部干扰,坚持去做;模棱两可的事,恍惚不定的事,半途而废的事,就不要去做。
讲归讲,但坐禅和禅定,讲起来容易,人真能做好,恐怕需修行的过程,需长久历练心念,才能慢慢到达吧。
如果执著于外在事相,内心就会纷乱;如果能远离外在事相,内心就不会纷乱。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和安定,只是因为执著于外部环境,内心就跟着乱了。如果见一切外部环境,而内心不散乱,就是真正的“定”了。
惠能大师,说他是佛家的阿弥陀佛,搁现在社会,不如说是伟大的心理学大师,或者人类的心灵导师,读他的话语,越来越有味道了。
待再读完“忏悔品”,再记录……
2024年11月18日记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