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般若品
2024-11-15 17:00:36
标签: 情感
读“坛经”——般若品
(二)
读佛教经典,并不是信与不信,而是几千年来,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历兴衰,朝代更迭,而没有断代,始终保留下来,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值得琢磨,并对此保持好奇心的原由。
我说些观点,只代表我个人,你是你的观点,我是我的观点,彼此并不交际,我只不过把我浅显的认知,做个小记录。
接上篇,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在般若品,提出了“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般若,就是拥有智慧,什么又是智慧呢?惠能在此篇做了阐述,前提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我从皖东开车到皖北,跨越淮河,广袤的平原,麦苗已经抽叶,麦田里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一到冬天,平原上乌鸦漫天飞舞,沿途都是,落在大地上,或站在电线上,成群结队。
我一边开车,一边想着已翻阅的“般若品
”。
“般若波罗蜜多”,有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有是彼岸?,像水,有波浪,起伏不定是此岸;如同流水样,畅通无阻,是彼岸。字面上理解,其实很简单,但从心去感悟,还是有点难度。
般若讲智慧,惠能大师说,人有“大根性”和“小根性”,也就是人具有的小智慧和大智慧,或没有智慧。虽然人生而平等,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而人,天生智慧不同,“坛经”里说的很清楚,法门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既然般若都承认人的智慧有差异,为什么还要追求智慧,这才是奇妙之处。
我们要有智慧,是为了什么?我浅显的理解,就是为人生答疑解惑,为旁人能做些好的影响,能积极向上,为减少迷茫,减轻做人的阻碍,不得沉迷在贪嗔痴,等等。要做到这些,惠能大师讲的意思,要认请自己,“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中,顿见本性”。还是得从自身找智慧。
回答了,人生在世,要智慧;回答了,要智慧,从自身找。
但怎么找,怎么要让自己有智慧?惠能说,“心量广大”,要有宽阔得心胸,有容纳海川的气度;其次“不行小道”,踏实做人做事;不要自寻烦恼,才能见性成佛,当然,还有很多佛家的法门。
从这里,我的思考,引申出我个人的一个话题,也就是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般若的意思也在这里,不然,每个人都天生聪明,都拥有智慧,都能清除孽障,那么还要“修为”做什么。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大人教育孩子要懂规矩,社会发展需正能量,等等,都需要学习,都需精进,芸芸众生,必定普通人多,只有小智慧和没智慧的普通人更多,才有了佛法,被发扬广大的空间。惠能大师讲的坛经,佛教奉为至尊的“般若”,都是教化人,都是引导人,让人进化到有智慧,为自己的生存,为美好生活,把“戒、定、慧”,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有智慧的开端。
修智慧,让自己能增长点智慧,惠能大师所讲,核心还是“本心”,就是在乎自己的内心怎么想,才能怎么修,“见性成佛”,画龙点睛,点了题。
后面,待读完“疑问品”后,在续写……
读“坛经”——般若品
读“坛经”——般若品
(二)
读佛教经典,并不是信与不信,而是几千年来,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历兴衰,朝代更迭,而没有断代,始终保留下来,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值得琢磨,并对此保持好奇心的原由。
我说些观点,只代表我个人,你是你的观点,我是我的观点,彼此并不交际,我只不过把我浅显的认知,做个小记录。
接上篇,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在般若品,提出了“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般若,就是拥有智慧,什么又是智慧呢?惠能在此篇做了阐述,前提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我从皖东开车到皖北,跨越淮河,广袤的平原,麦苗已经抽叶,麦田里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一到冬天,平原上乌鸦漫天飞舞,沿途都是,落在大地上,或站在电线上,成群结队。
我一边开车,一边想着已翻阅的“般若品
”。
“般若波罗蜜多”,有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有是彼岸?,像水,有波浪,起伏不定是此岸;如同流水样,畅通无阻,是彼岸。字面上理解,其实很简单,但从心去感悟,还是有点难度。
般若讲智慧,惠能大师说,人有“大根性”和“小根性”,也就是人具有的小智慧和大智慧,或没有智慧。虽然人生而平等,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而人,天生智慧不同,“坛经”里说的很清楚,法门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既然般若都承认人的智慧有差异,为什么还要追求智慧,这才是奇妙之处。
我们要有智慧,是为了什么?我浅显的理解,就是为人生答疑解惑,为旁人能做些好的影响,能积极向上,为减少迷茫,减轻做人的阻碍,不得沉迷在贪嗔痴,等等。要做到这些,惠能大师讲的意思,要认请自己,“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中,顿见本性”。还是得从自身找智慧。
回答了,人生在世,要智慧;回答了,要智慧,从自身找。
但怎么找,怎么要让自己有智慧?惠能说,“心量广大”,要有宽阔得心胸,有容纳海川的气度;其次“不行小道”,踏实做人做事;不要自寻烦恼,才能见性成佛,当然,还有很多佛家的法门。
从这里,我的思考,引申出我个人的一个话题,也就是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般若的意思也在这里,不然,每个人都天生聪明,都拥有智慧,都能清除孽障,那么还要“修为”做什么。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大人教育孩子要懂规矩,社会发展需正能量,等等,都需要学习,都需精进,芸芸众生,必定普通人多,只有小智慧和没智慧的普通人更多,才有了佛法,被发扬广大的空间。惠能大师讲的坛经,佛教奉为至尊的“般若”,都是教化人,都是引导人,让人进化到有智慧,为自己的生存,为美好生活,把“戒、定、慧”,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是有智慧的开端。
修智慧,让自己能增长点智慧,惠能大师所讲,核心还是“本心”,就是在乎自己的内心怎么想,才能怎么修,“见性成佛”,画龙点睛,点了题。
后面,待读完“疑问品”后,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