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行由品
(一)
最近,又翻阅坛经,这一篇还没有看完,重读第一“行由品”。用空余时间,似乎有一种微力唤着我,要记录点文字。
准备一章一章的记,我不具有何德何能,更谈不上觉悟,更没有“般若”的智慧,对佛法还不能参透,如果能说点,就是有着慈悲心,从根出发,认识点根本,而还达不到有佛性。
我记录,从我心里想,有不到的地方,请谅解。
这一篇章,六祖惠能,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何求佛,得五祖弘忍师父的衣钵,然后隐忍几十年后,才出来弘法。
惠能小时候家贫,全家流放到岭南,也就是广东。父亲早逝,孤儿寡母,艰难度日,靠打柴换钱为生。
一天,惠能送柴到客人家里,出来后,听到街边有人正在念经,惠能听见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问人家念得什么经,人家回答是“金刚经”。
该人推荐惠能出家,还介绍弘忍大师给惠能,而且还送给惠能十两银子,安顿好家里,惠能真去找弘忍。
读这里,让我想到,佛法是传给有慧根的人。
推荐惠能的人,用读经吸引惠能,无亲无故,还给惠能钱财,让去求真佛。说明,这个人与惠能,都是高人,都是“觉者”。
惠能不识字,见到弘忍师父,人家不谦虚不卑微,直接表明意思:“远来礼师,为求作佛,不求余物”。
心性干脆利索,我来拜师,我要成佛,其它都不需要,别无他求。
惠能与弘忍刚见面的对话,其中一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把佛的广大,说的透彻,就如现在讲“东方”与“西方”,其实有什么差别,有差别,都是人自己制造的。
弘忍为磨练和保护惠能,让做杂役,在偏房舂米多月。
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修行,也是在险中修,如果人太冒尖,太有智慧,估计让人嫉妒,而处于陷境。比如,这里讲到两个例子,惠能刚进佛门,弘忍保护惠能。还有,在传衣钵的时候,担心惠能遇害,让连夜逃跑。所以说佛们清净,是没有的,也一样如红尘里,险恶重生。修佛,还是从内修,我看六祖坛经,认识到的一个观点。
弘忍为传衣钵,让众多徒弟们作歇,大徒弟神秀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看这个歇的时候,是看不出毛病的,认为写的很好,后来我才知道,我这等愚笨的普通人,当然看不懂,也领会不到精要。
在我往下读的时候,看到惠能作歇的事后,就是弘忍师父布置的作业。惠能偶遇江州张别驾到寺庙来,由于惠能不识字,惠能口述,张别驾帮写到走廊的墙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在帮惠能写歇之前,瞧不上惠能,是惠能用“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无量无边罪”,是这句话,征服了张别驾。
在我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我慢慢理解,惠能所作的歇与神秀所作,惠能有所高。
神秀讲的是皮,是外相;惠能讲的是心,是内相。
弘忍师父看到惠能的歇,用鞋底给抹去,并告诉寺庙里的人,说写的不好。
傍晚,弘忍来到惠能舂米的偏房,师徒两人的对话,也很有意思。
弘忍问“米熟也未”
惠能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意思是说,我修佛应该可以了,就等师傅甄别,过过筛子而已了。口气大,但满是自信。
半夜三更,惠能去到弘忍的禅房,弘忍正式给惠能讲经说法,收为正式弟子,并传衣钵。
师傅连夜送惠能离开寺庙,并叫惠能往南方走。
走时,要过九江,弘忍亲自摇橹送惠能过江,这个时候,衣钵已经传给惠能,弘忍已不以师父自居,这里有段对话,真能启发人。
弘忍说:“是吾渡汝”。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短短的对话,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人生的意义,人生来,就是苦难,需别人度,也要自度,别人帮你度,是你的福气;自度,是自己得解脱。
惠能继续南行,吃尽苦头,还遇到土匪和猎人。到了曹溪,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市,被坏人追杀,避难在猎人队伍里,这一呆就是十五年,给猎人说法。猎人需要打猎,惠能帮守网,每见生命,惠能都放生。每次吃饭,猎人吃肉,惠能就抓一把蔬菜放在肉锅边,“但吃肉边菜”。
看到“但吃肉边菜”,我微微一笑。有智慧的人,做事和说话,都透着哲理,穿透心肺呀!
坛经第一品,用惠能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是生命,是本性,是初心。
比如,我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毒蝎子快要落入水里,一位和尚看到,伸手去救蝎子,结果被毒蝎子咬一口。旁边有人问,明知蝎子有毒,为什么还要去救。和尚说,蝎子有毒咬人,是它的本性,我救毒蝎子,是我的本性。
当时看到这个事故,我认为和尚很“愚昧”。现在想来,本性之间,这个“之间”,就是佛法。
修修佛法,和尚继续普渡众生;毒蝎子,毒性能弱一点。最后,就能达到佛法的果。
年轻的时候,我读“王阳明传”,特别敬重“阳明心学”。对比“六祖坛经”,心学的来源和启蒙,应该来自于“坛经”。我想,王阳明应该受到“六祖坛经”的影响吧。
我没有考证,只是猜测,所以不便更多叙述。
惠能师父在讲经时,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
另一僧说“幡动”
争论不休,惠能师父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就这几句对话,不就是“心学”的精义吗?
待重读“般若品第二”后,再记录。
今天的记录,到此为止……
2024年11月14日于安徽
读“坛经”——行由品(一)
读“坛经”——行由品
(一)
最近,又翻阅坛经,这一篇还没有看完,重读第一“行由品”。用空余时间,似乎有一种微力唤着我,要记录点文字。
准备一章一章的记,我不具有何德何能,更谈不上觉悟,更没有“般若”的智慧,对佛法还不能参透,如果能说点,就是有着慈悲心,从根出发,认识点根本,而还达不到有佛性。
我记录,从我心里想,有不到的地方,请谅解。
这一篇章,六祖惠能,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何求佛,得五祖弘忍师父的衣钵,然后隐忍几十年后,才出来弘法。
惠能小时候家贫,全家流放到岭南,也就是广东。父亲早逝,孤儿寡母,艰难度日,靠打柴换钱为生。
一天,惠能送柴到客人家里,出来后,听到街边有人正在念经,惠能听见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问人家念得什么经,人家回答是“金刚经”。
该人推荐惠能出家,还介绍弘忍大师给惠能,而且还送给惠能十两银子,安顿好家里,惠能真去找弘忍。
读这里,让我想到,佛法是传给有慧根的人。
推荐惠能的人,用读经吸引惠能,无亲无故,还给惠能钱财,让去求真佛。说明,这个人与惠能,都是高人,都是“觉者”。
惠能不识字,见到弘忍师父,人家不谦虚不卑微,直接表明意思:“远来礼师,为求作佛,不求余物”。
心性干脆利索,我来拜师,我要成佛,其它都不需要,别无他求。
惠能与弘忍刚见面的对话,其中一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把佛的广大,说的透彻,就如现在讲“东方”与“西方”,其实有什么差别,有差别,都是人自己制造的。
弘忍为磨练和保护惠能,让做杂役,在偏房舂米多月。
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修行,也是在险中修,如果人太冒尖,太有智慧,估计让人嫉妒,而处于陷境。比如,这里讲到两个例子,惠能刚进佛门,弘忍保护惠能。还有,在传衣钵的时候,担心惠能遇害,让连夜逃跑。所以说佛们清净,是没有的,也一样如红尘里,险恶重生。修佛,还是从内修,我看六祖坛经,认识到的一个观点。
弘忍为传衣钵,让众多徒弟们作歇,大徒弟神秀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看这个歇的时候,是看不出毛病的,认为写的很好,后来我才知道,我这等愚笨的普通人,当然看不懂,也领会不到精要。
在我往下读的时候,看到惠能作歇的事后,就是弘忍师父布置的作业。惠能偶遇江州张别驾到寺庙来,由于惠能不识字,惠能口述,张别驾帮写到走廊的墙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在帮惠能写歇之前,瞧不上惠能,是惠能用“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无量无边罪”,是这句话,征服了张别驾。
在我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我慢慢理解,惠能所作的歇与神秀所作,惠能有所高。
神秀讲的是皮,是外相;惠能讲的是心,是内相。
弘忍师父看到惠能的歇,用鞋底给抹去,并告诉寺庙里的人,说写的不好。
傍晚,弘忍来到惠能舂米的偏房,师徒两人的对话,也很有意思。
弘忍问“米熟也未”
惠能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意思是说,我修佛应该可以了,就等师傅甄别,过过筛子而已了。口气大,但满是自信。
半夜三更,惠能去到弘忍的禅房,弘忍正式给惠能讲经说法,收为正式弟子,并传衣钵。
师傅连夜送惠能离开寺庙,并叫惠能往南方走。
走时,要过九江,弘忍亲自摇橹送惠能过江,这个时候,衣钵已经传给惠能,弘忍已不以师父自居,这里有段对话,真能启发人。
弘忍说:“是吾渡汝”。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短短的对话,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人生的意义,人生来,就是苦难,需别人度,也要自度,别人帮你度,是你的福气;自度,是自己得解脱。
惠能继续南行,吃尽苦头,还遇到土匪和猎人。到了曹溪,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市,被坏人追杀,避难在猎人队伍里,这一呆就是十五年,给猎人说法。猎人需要打猎,惠能帮守网,每见生命,惠能都放生。每次吃饭,猎人吃肉,惠能就抓一把蔬菜放在肉锅边,“但吃肉边菜”。
看到“但吃肉边菜”,我微微一笑。有智慧的人,做事和说话,都透着哲理,穿透心肺呀!
坛经第一品,用惠能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是生命,是本性,是初心。
比如,我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毒蝎子快要落入水里,一位和尚看到,伸手去救蝎子,结果被毒蝎子咬一口。旁边有人问,明知蝎子有毒,为什么还要去救。和尚说,蝎子有毒咬人,是它的本性,我救毒蝎子,是我的本性。
当时看到这个事故,我认为和尚很“愚昧”。现在想来,本性之间,这个“之间”,就是佛法。
修修佛法,和尚继续普渡众生;毒蝎子,毒性能弱一点。最后,就能达到佛法的果。
年轻的时候,我读“王阳明传”,特别敬重“阳明心学”。对比“六祖坛经”,心学的来源和启蒙,应该来自于“坛经”。我想,王阳明应该受到“六祖坛经”的影响吧。
我没有考证,只是猜测,所以不便更多叙述。
惠能师父在讲经时,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
另一僧说“幡动”
争论不休,惠能师父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就这几句对话,不就是“心学”的精义吗?
待重读“般若品第二”后,再记录。
今天的记录,到此为止……
2024年11月14日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