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露天体育场举行今秋最大规模研究生双选会,35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冯勤(化名)的简历被退回。哈尔滨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端木说,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该校招聘条件。(长江日报11月9日)
这种事情多年以前我就听说过了,那时是我一个刚毕业的同学准备回东北老家教书,他找了两个对口学校都不成。我说你不都是博士了怎么找工作还费劲,他说人家说我的第一学历是专科,并且原先就读的专科还不是211工程里的学校。他很纳闷都从专科走过硕士最后到博士,除了专科学校,大学又换了两所了,为什么还得看几年前的第一学历呢?
听了他的讲述,我庆幸当初没考研,否则我更不好找工作,我的第一学历更低——中专,我后来的专科本科都是通过自考获得的,这些不是在全日制大学里获得的学历,显然不能成为第一学历。我当初想考研,目的就是摘掉中专这个帽子,而如今看来显然是想当然了,在讲究第一学历的世俗中,中专将永不磨灭地成为我的第一学历。
以前,在有学生高考没考上名校陷入“上还是不上”的困惑时,我还劝人家先去念,实在不行考研也没必要复读一年。听了我同学的经历,我浑身冒冷汗,那些听了我劝告的人将来研究生毕业了再面临同样处境还不得恨死我。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既然人家都已经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专科学校一步步读到了博士,就表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否则也很难通过考试呀,有必要还要揪着人家的第一学历不放吗?非名校本科毕业生的博士的基础一定比名校本科生博士差吗?如果此问题成立,是不是又该看看应聘者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是否在名校就读呢?
“端木解释:学校1995年由原机械部主办改为黑龙江省地方院校,要争做地方一流院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必须搞上去,引进师资各学历阶段都要有高起点、高平台。”
很多人都听说过国学大师陈寅恪吧,他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但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陈寅恪的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寅恪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清华大学校长曹云听了梁启超的推荐,登门礼聘。1928年时,作家沈从文虽说在文坛上有一定名气,却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凭,担任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力排众议聘请沈从文为讲师。现在越来越看不到清华聘用陈寅恪、北大聘用沈从文这样的佳话了,然而我也没看到现在的大学比以前的大学进步多少。
现在以第一学历为重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很多招聘写明要全日制的毕业生,就是要拒通过函授、自考等途径成才的于千里之外,非全日制出身的就一定比不上全日制学生?唯学历论,越来越呈现病态,第一学历怎么还成了终身制了,怎么越来越像以前的出身成分了?社会越趋多元化了,学历观却越趋简单化、固执化,这是为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