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听评书《三国演义》,一没记住曹操的《短歌行》,二没背下曹植的《铜雀赋》,但有一句话印象深刻,那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1991年元旦,我在德外的美云发廊跟一个女师傅学剪头。其实我不想学,我觉得像头年儿夏天那样扛扛大米,拉拉豆油就挺好。可我妈非说什么有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于是我就成了发廊的学徒工。
我师傅岁数不大,手艺却不含糊,就是在钱上爱算计,挺黑的。当时我们那儿单剪和单吹都是8块,洗剪吹全活10块。我是十一月底去的,到了元旦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冒点儿头,所以水平的确有限.可我师傅不管那套,来了熟客和帅哥,她才动手.凡是看上去有些土或者根本就是民工的,她则一翘二郎腿,轻描淡写地说:"小白,接客,"您想啊,眼看快到春节了,民工们准备回家过年,一般走之前都愿意来发廊利落利落.这下可把我给忙坏喽,一天下来要剪四五十个头,有时候小工忙不过来我还得帮着洗.本来我手艺就"潮",再加上一忙,因此这头剪得是着实差点儿劲.不过我态度特别好,人家虽有不如意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晚上收工我跟师傅商量:"这些民工没什么钱,我手艺又不行,您看咱是不是给他们打打折?"师傅说:"你傻吧,你心疼他们谁心疼咱们呀?别说打折,过两天我还涨价呢!"
第二天中午,发胶用完了,我们打电话去订,送发胶的说现在货紧,一时没有,要送的话最快也得明天.我问师傅怎么办?师傅说:"你赶快去旁边买几瓶雪碧回来灌上,一样用."还别说,那雪碧喷在头上硬硬的,定型效果还挺好.傍晚的时候来了个民工,是个小伙子.我一边给他剪他一边说:"您一定给我弄好点,在外三年没回家了,让我妈得看着像样."剪完他走的时候顶着一脑袋雪碧,我瞧着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