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1994年回乡办企业的劳务输出人员达4万多,比上年增长43%,1995年底已有30万人左右;从“打工仔”变为“老板”的人数,从1993年的10万到1996年上升为34万;回乡创业的农民办了一批开发区和商业城,如富顺的“旧城改造工程”、“东湖商城”、“打工仔园区”和金堂县的“故乡城”、沐川县的“船员一条街”等,共吸收75万劳动力就业。宣汉县农民工于1993年回乡创办企业200多家,总投资600多万元,吸引劳动力3000多人。达川地区早在1994年就有6.3万人回乡办厂办店,共投资6亿元,接收当地劳动力15万人。垫江县有138名回乡创业人员,投资1418万元,创办了69家企业,每年利税达430万元。华蓥市双音溪镇的韩云清,打工回村,带领当地农民致富成绩卓著,被选拔为镇党委副书记。他用所学到的管理经验,走漏消息了一个水泥厂,每年利税达500多万元。到1997年,四川由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已有1500多家,吸收剩余劳动力17万多人。
安徽省2000年底评选出118位打工回乡创业的“创业明星”,这些农民企业家创办的企业资产总额达7.7亿元,每个企业平均资产额为688万元。1999年销售收入为1.6亿元,每个企业平均为145.4万元。上缴税收总额4756.8万元,每个企业平均税收42.3万元。其中税收超过百万元的有10家。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所调查的118家企业中,职工总人数为2.2万人,平均每户203人,平均每万元资产吸纳就业人数32人。有一个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达3287人。蒙城县共有乡镇企业2.1万个,由外出回乡人员领办创办的占57%。输出农民工最多的阜阳,全市打工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数量、产值、利税已占乡镇企业总量的1/4,吸收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1.5%;调查69人创办的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带来254个就业岗位,拥有254万元资产,创造575万元产值,实现85万元利税;近半数的企业办在城镇。
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横峰县王家湾,因为山多,种粮收入少,农民生活贫困,于是纷纷外出打工。青年农民王某是其中一个。他在广州做工期间发现,水果在大城市既贵又好销,家乡有那么多荒山荒坡闲着,何不利用起来?1992年他自筹8万元资金,又贷款13万元,雇了数十名同乡,购进黄桔子苗20万株,白枣、苹果1万株,板栗苗500株,经营起了果园。他的成功带动了许多农民返乡种果树,如今王家湾的荒坡越来越少,果园越来越多,成为当地的一个典型。
四 川省有一个山区县,满山遍野长着野山枣树。每到秋天,大量甜爽可口并且还具有保健作用的野山枣却因为无法保管与不好运输而烂在了大山之中。此时,有位在深 圳一家饲料厂打工的“打工仔”受到启发,回乡开办了一个野山枣饲料厂,将家乡的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财富。这位“打工仔”富了,当地的经济也发展了。
有人把农民工比喻成“民工经济”,并说“民工经济”是一座不冒烟的大工厂、一所不花钱的大学校、一个事半功倍的大产业,是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
还有人把农民工比喻成“挑夫”,并说这个“挑夫”一头挑着发展城市经济的重任,一头挑着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正在满怀豪情的快步奔走在小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