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蒙自县吃过一次正宗的过桥米线:一大盘生熟各半的荤、素菜,一大碗鸡汤,然后是一碗鲜米线。那碗可以不叫碗,是盆。我们开玩笑说可以在里面洗澡。这些是比较平常的。在此之后又上来一大盆撕碎了的菊花,白、黄、紫各色,煞是漂亮。把菊花瓣倒进米线碗,用很俗的比喻犹如仙女沐浴似的。色香味俱全,使人味口大开。尤其是菊花,嚼在嘴里甜甜酸酸涩涩的,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蒙自的人很自豪地说米线的发源地就是蒙自。我们就餐的宾馆对面南湖中间就有一尊有关米线发源的石雕像:一古代女子牵扯一小孩端了碗米线给一男子。传说是:清初蒙自有一书生,好交游,不思学业,其妻劝其到南湖一半岛上孤身苦读。妻每日给他送饭,往返必过一桥。某天刚熬好鸡汤,小儿恶作剧将生肉片投入汤中,妻忙捞出,发现肉片已熟,尝过之后发现味道异常鲜美,遂如法炮制,于是每日送米线给书生。因趟趟过桥,故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原是普通人家的食物,但慢慢地派生为很复杂的餐饮了。所烫之物发展到生猛海鲜、山珍异兽,价格档次也一下上去了。据说米线的最高境界是在昆明过桥园推出的“文化米线”,每套在200元以上。一碗之内异香扑鼻,气象万千,无数大碟小碟层层相套,有看台小姐一步步为之演练。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歌舞,一群群傣族、彝族、哈尼族姑娘载歌载舞,餐厅四周有大象、棕榈树等亚热带动植物。。。。。。多姿多彩,纷纭美丽,尽在食中。
我不由想,米线发展到这一步,算是已偏离原来的“谱”了,价格如此之高,恐怕就鲜有普通人置身其中,普通人吃不大起,能吃得起的只是一群凑热闹的“贵人”了。
那次在蒙自逗留的时间极短。知道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在蒙自逗留过一段时间。但没有机会去看旧址了。不知道沈从文、闻一多等所吃的米线味道如何。
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