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2006-03-09 17:40:49)
分类: 散文

 

      

前一段时间,围绕着合肥市区三条路行道梧桐树的留与去,引起了一片争论。我没有急于表明态度,因为我想使自己多了解一点,也沉静一点。我知道当一个事情纷纷扬扬成为焦点的时候,参与者往往会意气用事。只有当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入,也更沉静更理性的情况下,才能有中肯而不偏颇的意见。

       对于梧桐树的去与留,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人士,当然不能下定论。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在科学的前提下定论。或许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科学当然应该坚持,但同时应该考虑的,还应有大众情感的一面。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实际体现。另外,我想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现实中,无论做什么,心中都必须有着正确的历史观。

       前几天,我的一个外地朋友来肥,我陪他参观了合肥诸多的著名景点。临走时,他对我说:合肥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我不同意,跟他说了很多合肥历史。他只是笑笑,然后问我:一座几乎没有几座老房子的城市算得上有历史吗?我回答:怎么能说没有呢?包公墓、李府不是吗?他反问道:你说那些吗?那些新建的东西能说明什么呢?都是些主观杜撰的赝品。在合肥,你能感受到历史的节拍吗?我张口结舌。的确,从这个意义上说,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实在是徒有其名。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呢?当我们连残留的衣袂都看不到一点点时,我们又怎能表明自己有辉煌的历史呢!

       合肥这座城市的发展的确是残留着教训的。在发展中,也许过于重视现代化,忽略了对于历史遗迹的保留。不说那些历史遗迹的消失,单说前些年长江路、金寨路改造“不问青红皂白”砍去了那些枝叶繁茂的梧桐树,这样的举动,至少在今天看来,是令人痛心的。那不仅仅使我们失去了历史,也使我们失去了人心。

       平心而论,我们对待历史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态度并不是割裂的,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就一直有着这样的习惯和传统,总自恃现实的强大,任意宰割着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朝代颠覆另外一个朝代之后,往往都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对被颠覆的天下随意宰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烧”自然是一个手段,项羽杀进咸阳后,一把火把“阿房宫”烧得干干净净;还有的就是拆,北京在50年代大兴土木时,不顾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反对,拆掉北京的城墙即是明证。当然,更极端的莫过于“文革”了,那样的方式,似乎就是想完全毁灭历史,以彰显自己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对待历史粗暴而简单的态度,不仅仅表现在对待历史遗迹以及历史文化上,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缺少对于岁月和年轮的尊重。尤其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年轻和活力,缺少对于年长者的尊重,一些政策总是或隐或现地暴露了这样的想法,比如我们现时“一刀切”的退养政策,以及社会用工对于年长者的简单抛弃。

       现在,据称,合肥三条路上的梧桐树已决定保留了。但我认为,就广泛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梧桐树的争论,并不应停留在“砍”与“不砍”的问题上,“砍”与“留”已变得不重要了,我们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历史,应该怎样对待那些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诸多东西?历史并不完全是写在书籍上的,也不仅仅体现在实用与文化上,它应该还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东西,就是老房子、书籍、植物以及老人,就是传统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磕磕绊绊的情感和伦理。当现实变得越来越生猛的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去尊重那些在表面上显得越来越孱弱的东西。或许它们只是在表面上变得虚无,而内在的力量却变得更加强大。我们都知道,现实并不总是年轻力壮的,终有一天会变成历史,变成风烛残年的古迹。

       记得建筑学家、学者陈从周曾经说过,中国现在充斥着大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垃圾建筑”,这些“垃圾建筑”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现代化长满了丑陋的疤痕。现在,当我们面对着这大量垃圾时,我们不由更加怀念那些拆掉的美丽古雅的老建筑。我们简单粗暴地对待历史所遭到的报复就是,当历史有朝一日遭到无情毁灭之后,它就会大哭一场,然后,决然而去,再也不会见我们的面!

       甚至,永不听我们的忏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山故事(九)
后一篇:爱乐(二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