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端午节,又是艾草飘香时
这几天,网上多了许多描写端午的文字。这几天,小区一角的几蓬艾草,也开始散发出了我熟悉的香味,它在提醒我,又到了艾草青青端午时。
那些艾草,不知道是谁种下,抑或是自然生发的。小满过后,它们高高挺挺,一直在节节蹿升。每次走过,看着这片葳蕤的暗绿,看见蓬蓬勃勃的它们,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那个熟悉的香味,一些缤纷的记忆,让我的思绪很快就回到了遥远的岁月。
记忆里,一条岸边长满艾草的小河,弯弯曲曲。记忆里还有秋籽的诗:“我忧伤的马匹,又放牧于长满艾草的河流。在时间的岸上,我丢失了很多东西。”
家乡的艾草,没有人注意,也没有谁管理,一直是自己蓬蓬勃勃,葱葱郁郁。但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它们,据说可以驱虫避邪。
每年到端午,母亲会为我们缝制香囊,里面装的也是艾草打的粉,十分好闻。祖母会把艾草编成细绳,晒干后用来点燃驱蚊子。那时夜里,伴着阵阵艾草香,喜欢听祖母讲屈原,讲为什么吃粽子。燃烧的艾绳明明灭灭,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象远古的屈原,背着并不懂的《离骚》和《天问》,心里一直有些好奇,他为什么要投江呢?
有次端午去邻居婶婶家,她正在用锅煮着艾叶。婶婶告诉我,用热的艾水熏洗能治眼病。多年来,我一直在用这个秘方,觉得很灵。现在感到眼睛疲劳时,我都用晒干的艾草煮来熏眼睛。第二天,眼睛会很舒服,有种清清凉凉的感觉。
关于艾草,各种传说很多,它一直在岁月里,滋养着华夏的文明。艾草能够走进人间的节日,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为人们广泛使用,也是它的幸事。
艾草自古就被人们看重,据说还因它是一种相思草,证据就在诗经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在先人的眼里,一日不见如三秋,就像艾草那样淡淡的苦,也像艾草那样青青的纯。所以,人们一直虔诚的喜欢它,把它所有的葱茏,用来安放灵魂。
如今过端午,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气氛,只有偶尔的点滴,会引起一些寂寥的回忆。这样久了,慢慢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便只好有意无意去忘记。
昨天,妻在商场买了一件衣服,服务小姐在购物袋里放了一个精致的礼包,说是端午节送的香囊。回家拿出来,飘出一股熟悉的艾草香味。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往日逝去的许多情景,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地越来越清晰——
晨风、薄雾、露珠、青艾、丛林……恍惚间,又看见了幽静的山坡,还有雾气氤氲的小河。我迎着一支支艾草散发着的香气,寻觅一个已经失落久远的故事……
随着岁月流逝,我虽远离故土,但对艾草却一直心存暖意。每逢端午来临,我总会去药店买些艾草条,不单为驱蚊,也不为避邪,只是喜欢那种苦香味。每当点燃艾草条时,我喜欢被那淡淡的烟雾包围,让它清苦的香味把我的的思念藏匿。
都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昨天,去小区角落里割了一点艾草,捧着葱绿的它们,又一次勾起了我的乡梦、乡情,它总是于岁月深处,和时光相宜。
我拿了一些艾草,给母亲送去。她闻了闻说:“这里的艾草,没有我们老家的香,也不像我们老家的艾草绿。”母亲自有她的看法,可在我心中,艾草都是一样的。它们在哪里都不妩媚,不妖娆,素衣而立;他们都是至灵至纯,硬是把澄明还给苍生。
青青的艾草,每年都纠结着我的思绪,那是抹不去的情结。每到端午,我总是会想起艾草,想起那条小河,它把平淡的日子,染上一抹芬芳的翠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