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小区旁边,新开了一间茶室,空间虽不算大,却十分雅致。上周日下午,进去选了一个临窗的坐位,要了一壶绿茶,看着街上的车来车往,消磨着清简如水的光阴。
一个人,一杯茶,外面是红尘喧嚣,心里是云淡风轻。中国的茶文化,据余秋雨说,在历代的兵荒马乱中,不知死了多少回,但喝茶的诗意没有断,一直没有死。
这个世上,许多人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却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让日子过得有诗意一些。说起诗意,这恰是现在急缺的生活态势,特别是在物质如此丰富的时刻。
今年清明假期,与妻子一道回乡,下了高速没走国道,走了一条乡间公路。在翻过一座丘陵时,发现山谷小溪旁,新建了一幢别墅。我们好奇地停下车,走了过去。
别墅不算大,但旁边有一片山地,种了整齐的苗木,一对夫妇正在那里劳作。这对夫妇说,别墅的主人是个建筑老板,苗木基地也是他的,他们只是负责修整苗木,照看房子。据说老板闲时会带一些朋友过来,玩玩牌,住上一两天,然后走人。
自那天以后,妻子与朋友一起时,经常会念叨乡间那栋房子,觉得住在那里,十分惬意。她的一个朋友更说,能够在乡间生活,安详宁静,一定会充满诗意。
我有些好奇,住在乡间,生活就有诗意么?那个朋友回答是的。并进一步说,我们现在呆在城里,整天为了车子、房子、孩子,疲于奔命,哪里还有什么诗意?
对她的话,不敢苟同,只能无语。我的理解,生活中的诗意,应该是以审美的态度过日子,把生活的琐碎过成绿肥红瘦,读出诗意。比如慈母手中的线,游子身上的衣,春天里紫燕的细语,夏日里浅浅的清潭,秋风里怒放的菊韵,冬雪中第一支开的梅。
所以,生活是否有诗意,并不在于住在哪里,就像陶渊明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一切由心情决定,懂得转念即晴天,烦恼放下成菩提。当柴米油盐都能与我们诗意地栖居时,生活自然便会情趣万分。
《菜根谭》中说:“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有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这些话十分辩证,很有哲理。有时候,一弯月,一杯茶,一本书,一盆兰花,一支洞箫,一枚卵石,一幅字画,一片雪花,一场细雨……都能让生活过成一首诗的样子。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谈了庄子的淡泊和陶渊明的闲适。他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还介绍中国人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他道出的,就是一个“典型诗意生活”的模式。
我也身居闹市,但喜欢利用周末,利用假期,转山转水地过日子。如此,近可以看小区外面开满的三角梅,听南岸山泉流转的潺潺清音;如此,远可以去看北方的万里雪飘,与贝加尔湖促膝私语。人生只要带上阳光,纵使风吹雨打,都不会被淋湿心情。
也许因为喜欢诗意生活,便喜欢了那个在薄情世界里深情活着的雪小禅,喜欢那个从宋词里走来的荷塘女子。她们在散淡中,不高调,也不刻意,清清爽爽过着诗意的日子。
我也想把日常生活,嵌入光阴的诗行里。哪怕只是一些琐事,与友人聊吃的、聊书籍、聊茶道、聊诗礼,在简而又简的寻常日子里,能这样,便远近相安,浓淡相宜。
记得白落梅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我想,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一场相遇。我想,生活中的诗意,就在于读懂自然的真,读懂人情的善,体味到艺术的美。我想,只要留心,生活应该处处都有诗意的。想起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诗意的生活,起于至微。诗意总是体现在一些富有美感的细节上,有心,便能开垦出精神桃花源,芳菲满地。我以为,能让微不足道的东西充满诗情画意,那是生活的大智慧。
还有一种诗意,叫躲进书房看一本书,喝一口茶,与世界没有关系。望窗外,树影婆娑,月朗星稀。此时,我用键盘记录下这些思考,又何尝不是诗意的一种生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