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今的通讯信息,真是日新月异。昨天,我们还在热衷手机短信,今天的微信已经铺天盖地。这不,连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歇下来,都在抽空看微信、发微信。
微信的流行,得力于“友情”,可以发文字、图片、视频,很快就笼络了人心,甚至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性。现在很多人看东西,大都依赖微信,读那些文摘式的心灵鸡汤、搞笑视频、热点新闻、寻人信息……这些人,不仅喜欢看,自己也乐此不彼地做着发布者,把鸡毛蒜皮的所感所悟、图片、视频,统统都发到了朋友圈去。
畅通无阻的微信,一路信马由缰,虽也沧桑,却快乐有痕。现在,只要不是势不两立的仇人,都会互加微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生拉硬拽地进入各式各样的微信群。
我也有许多圈和群,可大多没什么话要说。有个同事,一直不喜欢别人在朋友圈里老是转发链接。有一次,他很抓狂地指着圈里一个人对我说:“这个人一生就没有一点自己想说的话么?”
我想了想,说:“也许不是他不想说,可能他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
圈里有位地产商,是我以前的同事。前些年开发了一个楼盘,因为资金问题,拖欠了建筑工人和供应商大量款项,售楼部也被工人砸了好几回。可他却喜欢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怎么做人、如何诚信的励志文章,让我看得嗤之以鼻。
我们小区的张女士,略有熟悉。一天,她要求加微信,既然是邻居,当然同意。过了没几天,她遇见我说,你帮我点赞了没有?集够30个赞,可以到商场领取一套茶杯。我不好意思地说疏忽了,以后多注意。想来,我跟她在微信里,也就是一个“赞”的关系。
圈里还有一类较多的朋友,到哪里去了一趟,定要发几张有山有水的照片,并附上几句或赞美或得意的文字。有的经常晒周末聚餐的照片,吃着父母做的饭菜,却感叹要如何做个孝顺的人。有的每当和朋友吃餐饭,一定要晒几个菜:如一盘花生米,偏要说成“让子弹飞”;一碗猪蹄炖鸡,偏要说成“二师兄爱上了老母鸡”。
有个高中时的女同学,前不久加了我微信。老同学之间,本来可以聊一些多年的别来无恙,可以聊聊当年的同窗往事。没有想到,第三天时,她发来一条有关女性内衣内裤的链接给我,说她是这个品牌的代理,弄得我实在哭笑不得。
不过,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我还是不得不佩服微信。它的确满足了现代人自我展示的需要,提供了可任意呈现自己日常生活的场地。所以,人们喜爱它,它也日渐丰盈。
意大利的本韦努托•切利尼曾说,一个人若打算描述自己的生活,至少应该要满40岁,而且还应在某方面取得斐然成绩。可是,如今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现代人,根本不会搭理这位大师的古怪规则,个个离经叛道,我行我素,自顾自地美丽。
更要命的是,微信中的人,用各种方式推销了他们理想的东西后,还需要得到你的点赞才行。对此,我一般都没拒绝,谁叫我也是个俗人。看了《防治癌症的十个办法》的帖子,排名第一的方法是“多喝水”,我毫不犹豫地点赞,让转帖者高兴;对各种大师语录,我也点赞,虽然知道一百句里九十九句是废话,也没关系;女性朋友发的自拍照,个个都像林志玲,我也义不容辞的点赞,虽然知道大多是美图秀秀的成绩。
当然,某些时候,点赞也是出于一种惺惺相惜,或者发自肺腑的利他心理。也许,点赞就是在虚伪中寻求温情。毕竟,岁月未曾饶过我们,我们也未曾饶过岁月。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词,叫“断舍离”。这个概念,原意为鼓励人们舍弃家里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立即想到每天早上多达数十条新消息的微信群。于是,对那些狂轰滥炸的微信者和半死不活的“僵尸群”,我昨天已经采取措施,坚决的“断舍离”。
微信还有一个业绩,创造了无处不在的低头族。为此甚虑,常盼望,他们能稍稍抬起头来,腾出一点时间,去阅读几本真正有价值的书,让自己的岁月,尽量回归生活的本真。
气吞山河的微信,想说爱你真的不大容易。但或许,我不必那么深刻,也不必那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