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故里行
上月游完绍兴,第二天又去了奉化溪口,也是浙东的旅游胜地。溪口,除了有秀丽的雪窦山,还是蒋介石的老家,便多了沧桑和神秘。到达溪口镇,必经一条三里老街,又名武岭路,它浓缩了清末民初的遗存,是古镇风貌的象征。
老街由青石铺成,沿剡溪而筑,四周山峦叠起,树木葱绿。向前不远是武山即武岭,中间开有一道武岭门,是进出溪口古镇的必经之地。穿过雄伟的武岭门,我们沿着古镇大街,先后游览了蒋氏故居的群体建筑,包括文昌阁、小洋房、丰镐房、玉泰盐铺等。我们一一走访的每个处所,深深浅浅,都留下蒋介石太多的影子和记忆。
文昌阁建于清代雍正九年,自古是“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蒋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重新建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名之为“乐亭”,但溪口人仍称“文昌阁”。走进小楼,让我驻足的是蒋的书法、文采、家信等,觉得蒋他也是一位颇具中国文化传统的孝道之人,一篇《乐亭记》,可以读出蒋的深厚文学素养和功底。
从文昌阁左边下去,有一座三间二层的小洋房,是蒋经国留学苏联回来后,一家三口的居住之地。楼下屋内有一石碑,镌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是为被日本飞机炸死的母亲所立。我站在“以血还血”的碑文前,想象着国共联合抗日的情景。三次归隐,两次合作,几度浮沉,几多风雨。浴血抗战后,又有那番“同室操戈”的历史悲剧。
从文昌阁、小洋房出来,顺着古镇大街前行百米,就到了“蒋氏故居”(丰镐房)。
从故居看,蒋氏算不得大户人家,但也不是穷人。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中堂、两厢四廊的格局。进大门有一天井,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前厅门额横书“素居”二字。前厅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天井中有金、银桂花树各一株,是宋美龄亲手所植。
1929年,那时蒋介石已是全国党政军一把手,他想扩建故居,于是便动员邻居搬家腾地。有个周姓邻人不买账,死活不搬,蒋介石也没辙。因此,现在故居门口,有一段墙还是斜的。就这事而言,老蒋还算厚道,没有以势欺压乡邻。
前厅是整个故居的中心,也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供有蒋家四代宗族牌位。堂门外走廊上有一块匾,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不惑”生日所书,鼓励他能继承父业。堂门两边楹联也是蒋介石写的:“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我停下注目许久,感叹中华的人文大义,追忆那一段历史风云。
“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簟场弄口,是蒋介石出生之地。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有“清庐”二字。门前左框下部有一石碑,镶有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
“蒋母陵园”建在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包括蒋母墓道、下轿亭、孝子亭、慈庵和蒋母的墓地等。据说蒋介石每次回乡祭母、扫墓,到此均下轿步行,故被称为“下轿亭”。下轿亭是陵园的出入口,横匾是舒同写的“蒋母陵园”四个大字。
过下轿亭上行,经孝子亭约200米,途中有一座12间平房的墓庐。墓庐主房(正厅)右边是蒋介石扫墓时居住的小屋,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曾在此养伤一百多日。
由墓庐再上168米台阶,就是蒋母的墓地。该墓位于山岭半腰,周围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据说是经风水先生反复测算的“弥勒佛肚脐”,是“黄金分割”的风水宝地。
参观完蒋母陵园,就结束了溪口的行程。此次蒋氏故里行,领略了溪口的青山绿水,目睹了蒋氏的故居遗址,真正感受了,什么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蒋介石已是一个历史人物,“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总是由胜者评说的。无论成败,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终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由也感叹:斯人虽已逝,青山依旧在,天地仍长存。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随东流去。
从溪口返归,望着车窗外的剡溪水,深感物是人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是天时、是地利、是人和?是风水使然还是个人的魅力?俱往矣,徒然惹得思绪万千,抚今追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