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春已深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不由想问,我们读书了吗?读了多少书?读了什么书?在这个嘈杂繁忙的信息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读书的意义和那些读书的喜悦。
流光溢影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诱惑”铺天盖地:优美的音乐、扰心的困惑、无边的网络、多彩的电视,让我们整天都生活在无法自控又强大的包围圈里。
虽如此,抽空读书的习惯,在风起花落的时光中,我却一直保持。也许是从小就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记住了读经可以救国、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圣训。
午间休息,摊开一本书,会听到有人说:“哟,看的啥书呀?这个年代还读书,了不起!”你尚未回话,第二句就来了:“可是,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说话的人,也许诚意,读书真的有什么用呢。门外豪车来来去去,美女进进出出,大家都忙着拉客户做生意,一笔单子成了,钱往口袋一装,读哪门子书呢?面前的电脑,手中的苹果,各种股票基金、彩票财经、动态更新,谁还有空捧着书本?
这个时代,网络横行。快餐化、碎片化的海量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短信、朋友圈等渠道,以“非死不可”之势来袭,让人们吃饭、如厕、开会时,都各自玩着电子设备。这些,不单夺走了我们的闲暇时间,还扼杀了我们的思维力、原创力,使我们日益浮躁、肤浅、纠结,让我们越来越远离思考的价值、理性的尊严、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本质。
在浮躁与喧嚣的环境里,生活久了,也想坐在凉亭里,悠闲地读一读喜欢的书,享受阳光穿过指缝的感觉,寻得一缕缕芬芳,或浓或淡,借以装点光阴。
可真的下了班,却又有那么多人情关系等着你去应酬,去吃饭,去交际。遇到国家假日,心思又会放在查阅旅游攻略里,想陪家人去西藏,陪朋友去桂林,天南海北都想去,不远万里也要去着一处春色,看一路绿肥红瘦,领略一下异域风情。
“聊天”,不知是谁发明了这个词。印象里,老人们坐在树下,摇着蒲扇,天南海北地吹龙门阵叫聊天,而现在,却是对着冰凉的电脑或手机,动的是手指,聊得无声无息。
有一篇文章,叫“是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大家插队、抢出租、闯红灯;大家心情焦躁,说话不耐烦,把每天都当成末日来临。可有时候,度日又很奢侈,可以对着屏幕刷一整天朋友圈,在饭馆门口排一个多小时队,只为了吃一餐“美食”。而家里昂贵的红木书架却布满了蛛网,买回的书籍基本上不闻不问。
现在的人,做事情大都会三省吾身。一省,“有什么用?”二省,“于我有什么好处?”第三才是,“事情怎么去做?”面对此情,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功利的标签,当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时,我确实是无言以对。
虽如此,我依然固执地认为,书之于人,如人之于魂。能安静读一本书,与自然交好,让心灵朝圣,就能观瞻世界,明辨是非。以书的香魂铸就骨骼,终生都会直立行走的。
所以,空闲时间,我会在办公室上网读一些实用的文章,浏览一些自己喜欢的网文。在家里,夜深人静时,我会点亮温暖的护眼灯,静心读读床头柜上的书籍,或散文,或小说,或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与我相遇的,皆是岁月留下的美。
对于读书,也始终不忘苏轼留下的两句诗:“人生识字忧患始,粗记姓名便可休”。和许多人一样,每读这几个字,我都感慨万分。读书的人,的确容易多愁善感、孤高自傲和针砭时弊。有时候,满腹诗书往往不是成功的捷径,而变成了人生的艰难跋涉。苏轼的“人生识字忧患始”,看似戏谑的自嘲,实则揭示了古今读书人心头的一个死结。
此时,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日历,翻过去的昨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本应伴随人生的始终,所以世界专门命名了这个读书日,无非也是彰显其重要,想唤起世人读书的热情。
岁月里,始终认为,拥着柔柔的阳光,手捧一本书,那是天底下最奢侈的事情。虽然读书有时不免伴随着像苦役一样的沉重与艰辛,但读书,能使人成为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