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且尽杯中醁
“寄言世上诸少年,平生且尽杯中醁。”这是唐代崔国辅《对酒吟》中的名句。
世上的酒,是琼浆玉液还是迷人之药,一直褒贬不一。虽如此,在刚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里,我依然多次与它相遇。大过节的,终是难违“无酒不成席”的规矩。
悠悠华夏的灿烂文明中,酒出现之日,便承载着是非功过,并用它的成败苦乐浸透着中华历史,随后,扔下一地的甜瓜苦果,自顾自地流芳到了如今这个盛世。
其实,不论你喜不喜欢,蜗居于岁月的酒,却一直结缘于茫茫众生。上至神仙、帝王、旷世英豪,下至平头百姓,伤心了喝一口,高兴时饮两杯,陪伴着人们的苦乐,始终不离不弃。难怪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醉解千愁”这些名言名句,穿过岁月,流传百世。
旷世的酒,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有各自的故事。与酒的每一次邂逅,或许都连着一个曾经,念与不念,都是光阴中的风景。于是,欢乐者与它结为良友,悲伤者视它为知已,壮士得之豪情万丈,常会扼腕言志。而我对酒的感觉和认识,随着年龄增长,也愈来愈清晰。
喝酒可能是男人的天性,我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喝酒的。我的一个世叔,与父亲是发小,不仅拳划得好,也是个特别能喝的人。每当他俩行拳喝酒时,我就会在一旁斟酒,偶尔也替他们喝上一两杯。渐渐的,不知不觉便尝到了一些喝酒的乐趣。那时年纪还小,心无旁骛,被光阴着色的快乐经历中,只有酒香,没有悲喜。
人生,就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前行,我记不清第一次是怎么喝醉的。喝酒的机会实在太多,种种理由,都是名正言顺。有结婚喜酒和孩子满月酒,有老人过寿酒和朋友生日酒,还有什么升学酒、聚会酒、升迁酒、乔迁酒。有时也会厌烦,但更多是客随主便,顺应朝俗。
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喝酒,也许便成了一种安毅的享受。当然,酒之道,也是在乎品者之性,好恶在人。茫茫众生,也不是每个人都与酒有缘,有的似银碗盛雪,也有的见花不惊。你若爱酒,就尽管把它写进你的诗里,揉进墨香里,犹自万种风情。
喝酒,百人也有百人相,有的乐在其中,有的沾酒就醉。一般人喜欢饮酒,原因是在酒中可以释放心情,达到虚幻的自由境地。当今社会压力大,顾虑重重,许多人在办公室里与酒桌上,完全是两种人格,平时再多约束与戒备,酒后都能坦诚相见,冰雪消释。
前几天元宵节,办公室相约小聚。餐桌上,觥筹交错,酒自然是主角。其中新来的一个同事,文质彬彬,起初有些矜持,不敢造次。但在大家的劝导下,三杯两杯后,脸便繁花似锦,便主动的端起酒杯敬酒,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男人的底气。酒喝完后,一干人又去飙歌,这位老弟又几乎成了麦霸,谁点的歌他都唱,起初还能分辨他唱的什么,后来,全然不在调上,大家也倍感折磨。一杯酒,就让一个人不知如何安放走失的灵魂。
长路寂寂,终需一些美好来支撑。少量的喝酒,确是可以令人满足,可以怡情,可以在酒中获得享受和愉悦。所以喝酒一定要把握适度、保持理性。再诱人的酒,饮到淡处才是真。
记得小时候,爸爸常烫一壶老酒,等到香气弥漫了房间,他便斟上半杯,小口的喝,每喝一口,便发出“滋”的一声
,让我很是羡慕。成年以后,工作以后,成家以后,我却没有一次那样的喝过酒。生活在快节奏里,虽然也常常喝酒,但多半是应酬。可在这些过程中,哪怕有时一饮而尽,哪怕有时尽显豪气,却也能卸却浮生之累,教会我许多成长和懂得。
有时闲下来,看着空空的酒杯,幻想着爸爸那壶飘香的老酒,也想用酒来收纳我所有的悲喜。好在一直都有信念在心里,虽然偶尔也会孤独,却不落寞,灵魂,终不敢沉沦。
尽管俗语有一人不喝酒之说,然而我有时还是喜欢独饮,喜欢在家里,在馥郁的酒香里清闲雅致,细品岁月。有时在微醺微醉时,还会想起《菜根谭》中的那句话:“花看半开,饮酒微醺。”寥寥八个字,看似朴素无华,实则蕴含了无限情趣,很浪漫也很唯美。
对酒的欲望,就像人心里其它欲望一样,或多或少,或清浅,或浓郁,究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也很难说清楚。只不过有酒的日子,心总是怀着一抹享受,不语,也是深情。
酒,也许是一种别样的温柔,它为我释放着生命中一种美的情致,冷暖不弃。我不信佛,但却十分认同道济禅师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十分经典,泾渭分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