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该读一点经典

(2014-05-04 08:24:29)
标签:

轻人

噪音

能力

点点滴滴

哈姆雷特

分类: 说三道四

应该读一点经典      应该读一点经典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经典是伴随着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即使我们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经典也以截然对立的趣味控制着局面。

                                        ——摘自李秋实的《重读经典》

 

   经典,科学的定义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而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时代,必定也应该是一个重视经典阅读的时代。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有一种生命自救的力量。不容置疑,阅读经典就是吸收这种力量的极好途径之一。
   一直觉得,比较起来,俄罗斯就是一个喜欢阅读经典的民族。即使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们依然不放弃阅读。老一辈的俄罗斯人,他们大都是在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所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的经典,林林总总,涉及各个领域。海明威用心血凝结的《老人与海》,阐明了必须与生活及命运抗争的真理;果戈理用激情创作的《死魂灵》,描绘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蒲松龄不厌其烦地收集民间传说编撰的《聊斋志异》,勾勒出了一个个人鬼的传奇;巴尔扎克洞察世事积弊后写下的《人间喜剧》,辛辣地揭示出了种种社会的现实……      
   还有文学骄子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与孤独无奈中完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叙述了一场美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王朝灭亡的必然性;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以其亲身经历完成的历史鸿著《战争与和平》,引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景。
   可是,到了现今这个时代,传统生活与学习方式似乎已被颠覆。对很多人来说,现今的阅读,大都只是为了感官上的放松,只是浅层次的享乐而已。尤其是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日渐式微的阅读经典,已逐渐让位于时尚的流行方式,阅读已与实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应该读一点经典

   在我家书橱上,现在依然躺着不少经典名著,如《白痴》、《安娜•卡列尼娜》、《萌芽》、《红与黑》等等。书橱上的它们,现在也很寂寞,已经多年都未被我或其他人翻阅了,就连苦寻多年才觅得的一套七卷本《追忆逝水年华》,也只读了不到百页而已。现在的确琐事多,心情也比较浮躁,和很多人一样,不自觉便使阅读变得越来越肤浅和功利。
   其实,在这个精神缺乏的时代,人们尤其需要有一种生命自救的能力。这其中,阅读经典无疑就是吸收这种能力的极好途径之一。
   最近,我又开始慢慢重读经典,想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看看这些经典在电子时代的俗世生活中,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新冲击。
   好在是驾轻就熟,就像是重返曾经抵达过的旖旎城市,街街巷巷、坊间里弄,尽管印象中淡若烟云星辰,但凭借依稀线索,还能在字里行间找回曾经的点点滴滴。
   打开《安娜•卡列尼娜》,八二年的版本,散发着陈茶般醇厚的香味。开篇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旁边还有我当时随手写下的批注:“暗示了当时俄国贵族趋于腐朽没落。”读着托尔斯泰,时不时会邂逅我蝇头小字的旁注,甚至还有洋洋洒洒写下的大篇读书笔记,不由惊诧于当年阅读的精微与细致。
   对于堪称神圣的经典阅读,不能不佩服年轻时心无旁骛的至纯情境。而今纷纷扰扰,缺少了心静的角落,觉得更加要用智用心。因为,对于一个丧失思想和文学精神的时代,物质并不能够填补一切,而精神家园才是一个时代永恒的追寻。
   十分感叹美国的教育部门,他们为高中生列出了二十几部必读的经典目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爱默生的《演讲集》……
   现在有人说成名要趁早,我以为,对于经典这门必修课,阅读也要趁早。经典,字字珠玑,可以内化自我,可以打通古今,可以增强底蕴。经典,可以丰沛我们的心智;经典,可以永远地激励我们。可是,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年轻人有时间阅读经典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