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这样读书
从小就喜欢与书打交道,多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读书的一些看法。
关于读书,历来的议论颇多。“读书做官论”和“读书无用论”就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但多数人还是认为读书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所谓的“开卷有益”论。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显然他是支持要多读书的。但孟子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其实指的是《尚书》,他的本意是说,《尚书》里记载的东西也不能完全相信。后来人们把“尚书”的意思变成泛指为一般的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能盲目迷信,不能认为书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常州赵翼写的一首很有气派的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里,虽然没有直接评说读书的利、弊,但诗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观点,那就是超越。也就是说,读书不能“本本主义”,应该用自己独立乃至超越的观点去读书。

所以觉得,读书不要失去主见,盲从别人。也不要人读亦读,人云亦云。读书,应该结合自身的需要,应该有自己读书的目标和方向。比如,读一些经典著作时,应该以领会其精神内涵为上,仿其华丽辞藻为下。若是舍本逐末,即使学得文饰秀丽,但言之无物,也会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
读书,更不可功利性太强,一定要强制自己在某个时间内读完多少世界名著,读完多少理论著作。读书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不能操之过急。只求多读便容易不求甚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虽读得眼花缭乱,最后却徒手而归,一无所得。
读书,的确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为,但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读了几本书就不懂装懂,到处卖弄,在别人眼里,最多也只不过是个假斯文。
所以,书不在于读过了多少,而在于读懂了多少。一本好的书,想要读懂就要精读。精读者,须能讲、能用,有的精彩处还应该能背诵。
真正会读书者,是既要知己,又要知书。知己就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去读书,以便学以致用;知书则在读过以后知道何处为精华,何处为糟粕,达到融会贯通。
然世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当读书慢慢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当读书不再那么严肃、不再那么功利时,快乐自然就会不期而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