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免贵姓张(6)

(2007-02-07 10:53:58)
免贵姓张(6)
 
    张氏改姓宇文氏。南北朝时期,北魏临邑(今属山东)人张崇,官高平县令。其子张轨,年幼好学,“志识开朗”,尝游学洛阳,与孙树仁为莫逆之交。永安中(528—529)人关投贺拔岳,任记室参军。岳死,宇文泰被推为主帅,又受到宇文氏信任,历官郎中、中书舍人,封寿张子爵,出任河北郡守,有“循吏之美”。魏帝元年(555)拜车骑大将军,次年赐姓宇文氏,以表彰其功。恭帝二年(555),卒于陇右长史任上,时年55岁。有儿子名肃,后复姓张氏。
    张氏改姓完颜氏。完颜氏是金朝国姓,按照金代制度,凡赐国姓者有三等,一等是率兵一千而败敌三千者,主将“缌麻”(高、曾、祖、父四代)以上都可追赐。二等则是领一千兵败敌二千者,主将“大功”(叔伯、堂兄弟等二代)以上都可追赐。三等则是一千败一千者,则只赐主将本人。因此,在金代凡赐姓完颜氏者,即是一种荣耀。元光元年(1222),金朝屡受元兵侵扰,中都东路经略使高阳公张甫,率兵抗元,力保雄州、霸州及高阳、信安、文安、大成、保定、静海、宝坻、武清、安次等县,赐姓完颜氏,进宫金紫光禄大夫。 同时赐国姓的还有元帅左监军张进。在此之前,张开也曾被赐姓完颜氏。张开(?—1232),景州人。至宁末,拥兵自守,屡立战功佑贞 四年(1216)率所部收复河间府及沧献二州十二县,诏赐姓完颜氏,官观州刺史,率兵保卫南京。兴定元年(1217),官同知彰德府,三年(1219)任潞州招抚使,孟州、太原防御使。四年封上党公。正公年间潞州失守,部众溃散。天兴元年想收拾溃兵再起,被人杀死。 
    张姓改姓女奚烈氏。金咸平府人张资禄,随金兵攻南宋泰和县有功,始任易县尉,迁潞县主簿,贞佑间,历任德州同知,泰州同知、通远军节度使,兴定元年(1217)改任西宁州刺史,因功赐姓女奚烈氏。后来被元兵俘虏,守节不降而死。 
张氏改姓朱。这主要是明代皇帝因功赐国姓。正德十二年 (1517)前军右都督张洪与其他都督江彬、许泰等被赐予国姓,称朱洪。
    张廖氏:表现人间真情的符号。在历史上,还有张姓之后加另一个姓氏,形成一个新的复姓的,张廖氏就是这样的。元末,有一个穷秀才叫张教书,入赘到福建诏安县富陂乡(今官陂乡后塘村)廖姓人家做女婿。张先生孝顺生父,也敬重岳父,因此既不能随俗让自己的子孙不姓张而伤生父之心,也不能姓张而伤了岳丈之情,两情难却之时,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立下遗训,令子孙改姓张廖氏。传至11世,始有一支随郑成功迁到台湾,再传至17世,今天海峡两岸已有二千余人。内有张廖氏十七世孙张廖富源,带着《张廖民族谱》东渡扶桑,到日本发展。 
    张姓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期,也是张姓先民的辉煌时代。他们辛勤劳作,顽强战斗,显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丰功伟绩。在黄河乃至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张姓望族。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民众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张姓先民的足迹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张姓人群的踪影。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张姓先民在祖国大陆的分布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开始到达台湾、海南等我国沿海岛屿,而且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他们就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因此,如前所述,到西汉木年张氏家族从古冀州分迁到全国很多州县郡国,并形成了好些名门望族。
秦汉时期 
    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就是张若组织的移民。此后代有张姓移人,并且主要是从关中、陇西地区而来。隋唐以前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关中地区,每逢战乱或宫廷政变等大的变故,京畿地区的张姓显贵就往往随朝廷走蜀道避难西南。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的唐国子监祭酒张磷就是在广明元年(880)因避农民起义军随僖宗南迁成都的。张姓从外地进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区(明清也有从贵州、云南进入的),然后向云、贵、藏各地迁徙。《元史"地理志》在谈到会川路永昌州(会川路辖地在今滇川边境地区,路治在今四川会理县,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云南境)的沿革时说,至南诏时期,“蒙氏改会川府,置五(贝佥),徙张、王、李、赵、杨、周、段、何、苏、龚、等十二姓于此。”明代播州(今遵义)七大姓中就有张氏,其排名为田、张、袁、卢、谭、罗、吴。 
两汉之际,
    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是中原大地(包括河东、河内等)和关中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古冀州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政权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时候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迫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而言之,总的趋向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行动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数时候是无奈的、被动的。 
    西汉木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木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关)、汀州(即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政权的张鲁。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政权,多数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而且政权更替频繁,征战仇杀不断,因此,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样,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避难。在前凉辖地形成了很多的张姓“大族”。仅《晋书"张轨传》中提到的张姓大臣将领就有31人,其中“凉州大族”晋昌张氏张镇、张越兄弟大有取代张轨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免贵姓张(5)
后一篇:免贵姓张(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