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志之情, 源远流长

(2007-02-07 11:00:55)
分类: 花亦花, 郎非狼
同志之情, 源远流长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或基本上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认同相同的人产生性欲或爱慕。
 
 
     但在汉语里“同性恋”一词是现代概念。
    同性之恋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同性恋”这个称呼,而是使用更为隐讳的表达,如下:
    “断袖”:语出《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龙阳”:《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风”(亦可写做“南风”)、“走旱路”等词婉指同性恋现象。
    另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后,“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
在现代中文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但是在正式场合下,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此外还有粤语吸收的英文单词gay后的称谓“基”,用来指代同性恋。但是这个词语通常具有贬损意味。这种带有贬损意义的单词还有例如“玻璃”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
    随著网络和同性恋酒吧的出现,更多的中文词汇在同性恋社区内部出现。这些词汇通常是非同性恋社区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湾,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于BBS这种网络系统上。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来自英文的Tomboy);“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在中文里则称“哥”,例如“张哥”、“金哥”。至于“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男同志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志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系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T”与“P”,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哥”(普通亦可称‘葛格’)、“弟”(亦可称‘底迪’)两种角色。但两者主要的差别并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主要是排阴柔气质的男性,最主要是台湾还是保守的社会,故男同志依旧受到父权主义的影响。哥跟弟的名词充满阳具阉割情节,安慰大于实际,主要是对异性恋的哥们或拜把兄弟情节氛围的一种膜拜与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