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肯尼迪学院几个特点介绍 (2) 项目多、学生多元

标签:
杂谈 |
分类: Grad School! |
...继续归纳总结。
(2)学位课程/项目数目比较多
前面列举了5个学位项目。项目就好像班一样。不同学位项目的人年纪又刚好不一样,而且学的课程也可能不一样(如MPP和MPA/ID,使各个项目的学生比较容易扎堆。除了同国籍的人以外,每个学位项目的人的关系圈也大多以自己的项目为基础。
MPP的人比较年轻,喜欢一起玩,而且有第一年的必修课程的共同经历,还有第二年的毕业项目(PAE),所以有很多共同之处;MPA和MC/MPA/没有什么共同的必修课,在这个意义上相对更松散,但是有不少以项目为基础的校内社会活动;MPA/ID的学生有大量的难度非常高的必修课,密天一起奋战,彼此感情深厚。博士生基本不见踪迹,和其他项目的学生没有什么来往。
人们对其他项目的人也往往有许多成见、stereotype。校内流传的笑话/parody很多。在一些校内活动时有的学生也会公开使用一些parody,来开各个项目人的玩笑。
多种项目使不同的学生能各取所需,但结果是使学校内存在以项目为基础的一些分离,当然,情况不算严重。
http://i31.tinypic.com/2ljhyxt.png(2)
(3) 学生年龄跨度较大
如前所述,MC/MPA至少有八年工作经验,很多已近中年;MPP一般就25、6岁左右。MPA则30多岁。所以学生之间的年纪差距很大。60后,70后,80后都有了。年纪不同,阅历、爱好、习惯、观念、心态、思考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都不一样,彼此交往更隔阂可能更大一些。其他学院的学生年纪就要更相近。商学院的有四五年工作经验,法学院很多是本科毕业,年纪都在25-30左右,比较接近。(4)
学生背景来源复杂。
商学院的学生多来自私营部门/业界,很多是大公司雇员;法学院的学生很多是本科生毕业,没有太多工作经验。肯尼迪学院的学生背景则极其复杂,来自各种各样的部门:政府公务员、民间组织/非盈利机构、国际组织、军队、企业、新闻媒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除了一小部分必修课以外,这些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在课堂上,因学生背景丰富,也使课堂讨论十分有趣。来自不同部门背景的人往往会对同一问题有很不同的看法、经验。这就使课堂十分多元。相比法学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的课堂讨论要更随意和生动,但准备性、严肃性、严谨性可能会稍逊。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职业经验,有时讲出来的故事和老师正在讲的案例问题可能关系还不大(纯粹就是讲故事),但是这并不重要:分享不同部门、国家、年龄层的人的经验是上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的多元性是肯尼迪学院的最大优势。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上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还要多。学校对这种情况也很清楚:把柄这些年龄、国家/文化、背景相差颇大的人放在一起互动,让他们相互学习,扩展视野。
我个人认为,肯尼迪学院最出色的、最有特色的就是学生,而不是那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