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兔主席
兔主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0,503
  • 关注人气:1,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佛肯尼迪学院几个特点介绍 (1) 简介、学生国际化

(2008-06-28 20:35:01)
标签:

杂谈

分类: Grad School!

接下来会写一些关于肯尼迪学院的事情。本人将尽量写得客观。当然了我这个比较带有批判色彩,所以有时会比较苛刻一点,故肯定不会对这个学校刻意美化、浪漫化了。
从这些文章,也可以一窥美国职业学院的经营与人文生态。

本人写的东西仅代表本人个人的看法,以及仅局限于本人个人的观察以及道听途说的。要了解全部真相,恐怕还得听别人的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请持续关注本blog。

肯尼迪学院,对外全称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即HKS)。原来叫Harvard University J.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即KSG),现在对内还是通用这个名字——意指在校内的一些正式场合中。2007/08学年的时候学校把名字从KSG改为HKS,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哈佛的名字,同时很可能是希望向Harvard Business School和Harvard Law School看齐。当然了本人很讨厌HKS这个名字,一直坚持使用KSG。以下本人将继续使用KSG。

(以下内容如有不准确的,请读者纠正)

肯尼迪学院是哈佛最年轻的一个研究生学院,成立于1936年(应该还晚于设计学院)。此处可参考其他研究生学院建立年份:法学院:1817;医学院:1782;商学院:1908。

肯尼迪学院教授课程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城市规划、国际发展等等;只授硕士学位课程,同时有与哈佛文理学院合办的博士学位课程。

学位有以下几种(硕士为职业学位,博士为学术/研究学位)

1) MPP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公共政策硕士)两年制
学院的骨干学位,其结构和MBA有点类似:第一年有必修课程,健全学生的基础知识框架,第二年基本为选修。需完成几个项目作业。该课程人数最多,人均工作经验2-3年,年招200多人
2) MP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硕士)两年制
基本没有什么方向和领域要求,可以很随意的在两年内选课。要求工作经验5年以上。每年招100多人.
3) MC/MPA (Mid-Career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职业中公共管理硕士 (一年制)
这个学位课程为期一年,但是是full-time的,必须全脱产。工作经验至少8年,不少人年逾40。每年招近200人。这个学位将来会提到。这是真正帮肯尼迪学院打照片的项目。
4) MPA/ID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公共管理硕士:国际发展) 两年制
这个学位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硕士。目前清华公管学院也开有这个学位课程。每年招约100人。
5)PhD (博士项目)
由于肯尼迪学院的很多课程都是硕士水平的,达不到博士研究学位的需求(如要学许多学术性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及掌握研究方法),因此他们很多课程和文联学院一起上。
最后,学校里有一大堆研究中心/项目,每个中心/项目都有自己的访问研究员。学校还开设大量的高管/行政培训课程,来就读的是公共部门/非盈利部门的中上层乃至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

http://i31.tinypic.com/2ljhyxt.png(1) 简介、学生国际化" TITLE="哈佛肯尼迪学院几个特点介绍 (1) 简介、学生国际化" />

肯尼迪学院有几个特点。当然我不好说以下列出的特点,与其他研究生学院相比是否就一定是独一无二的。(1)学生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号称有40%的国际学生:是全哈佛大学国际学生最多的地方,来自各个不同国家。上课时还真像国际会议,能听到不同国家的人发言,讲出不同的视角。因此,在这里读书基本上感觉不到你是个外国人。因为到处都是外国人。所以,“在美国留学”的那种感觉并不那么强烈,留学生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适应下来。如果在法学院,自己是外国人的感觉可能就很强烈了,尤其是JD学生:因为大多学生都是美国人。同时,讨论的话题、众人的兴趣及将来发展也基本为美国,所以国际化程度有限。商学院外国人多一点,但是商学院的人气质比较同质一些,思录比较接近,又都比较年轻,所以容易打成一片。肯尼迪学院的人来自不同部门,很多人年纪也已不小,所以身上带着的各国文化色彩可能更浓重一些。

当然这里面国际化程度也是有水分的。40%的国际化学生里,有很多是拿着外国护照或双重国际但在美国长大的人;或在美国读过中学和/或本科的人。这些人说得一口好美语,也已基本适应美国社会与文化,和美国人区别并不大。

由于语言优势,在课堂上,美国人(或在美国呆得比较久的国际学生)倾向于主导课堂讨论。在其他一些学校的公共活动上也是如此。

偶尔的,还是能感觉学校内存在一个主流圈子。这个主流圈子当然还是由美国人所代表的。美国人彼此玩得比较好,互相关系密切,有更深入的私人关系,也有很多的故事发生。国际学生则游离于这个圈子内外。语言能力、年纪、个性,都是决定他们距离主流圈子距离远近的因素。稍微敏感的人都可以自行判断自己离这个圈子的距离。

学校内也存在以文化/国际乃至种族为基础的分离(segregation)。这种分离是自然形成的。如果我们对学校做一个人类学/社会学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学校内存在的各种奇怪的网络圈子。网络圈子的基础是文明/文化/国家/种族。比如美国人/加拿大人能玩到一起;欧洲各国人容易玩到一起,同时也更容易与美国人玩到一起;东亚人比较容易玩到一起(“CJK”),此外还有穆斯林/中东、南亚、拉美人、非洲人圈子。这些群体的关系也因为各种学生会而得到巩固、强化。(这里是做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只是就大的学生群体而言的,并非对具体每个人都有效)

这些分离平常看不大见,但是有时候会浮出水面。如在一些活动中会体现:有一次学校搞了一次国际之夜表演活动,发现参加者以亚洲人为主,不知道非洲的都哪里去了。西方白人参加的也很有限。后来又有一个非洲之夜,发现所有北美/非洲黑人都出来了,他们简直以实际行为抵制了国际之夜,把节目留给了属于自己的活动。在Talent Show(才技表演)中,则导北美学生主导。

种族的因素是很有趣的。人们比较容易为与自己种族相近的人所吸引。在上课时,如果你是一个黑人,课室里有一黑一白两人坐在两端,你更有可能走向那个黑人;在两次肯尼迪学院中国之旅,都出现学生因种族扎堆的情况:欧洲人和欧洲人,黑人和黑人。在秘鲁之旅则达到极致:东亚人一堆,白人一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