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试题(第62篇):爷爷的号声
(2024-02-17 16:19:40)
标签:
文学/小小说 |
分类: 作品与试题 |
总六十二(初中二十七)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爷爷的号声
张爱国
爷爷已卧床三天。三天里,他只能勉强吃一点我们喂给他的米汤。下午,父母出去给爷爷准备后事用品。我坐在他的床边,说是陪他,其实是怕他突然走了没有家人在身旁。
爷爷很安静地躺着,脸上毫无血色,曾经凸鼓的两腮凹陷成两个深坑,看得人心里很不好受。太阳偏西时,爷爷说要喝水。我立即拿勺子来喂他,他却要坐起来。我小心地将他扶坐在床上,后背垫上枕头,喂他喝下几口水。
爷爷显然耗费了不少体力,喘息声有些粗重。我要扶他躺下。他摇头,从床头摸出一把锃亮的铜钥匙,递给我,指着床头的木箱子叫我打开。我照做,又按照他的指示从箱角处翻出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捧到他的手边。
爷爷颤巍巍的手在匣子上抚了抚,脸上有了淡淡的血色。
在我的协助下,爷爷打开木匣,又揭去裹了几道的红绸布,一把锃亮的黄铜军号露出来。
“真有这把军号啊!”我惊叫道。
爷爷不做声,脸上的血色浓了不少,定定地看着军号:手指粗的铜管,回形针一般盘绕成两圈,一头是号嘴,一头是喇叭口。午后的阳光从窗子里泄进来,落在爷爷的光头顶上,落在号身上,都反射着金黄的亮光。
“那年,领导说要看看它,证明你……”
爷爷微微摇一下头,示意我不要说,两只颤抖的手在军号上摩挲着。突然,爷爷用右手一把抓住号把——那干瘦的手竟然不再颤抖,并且看上去似乎充满了力气。顿了顿,他抬起头,左手做出叉腰状,右手抬起铜号,号嘴对上自己的嘴,两边的腮帮同时蠕动着,鼓胀起来。我紧张地看着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爷爷十八岁就上了战场,是最优秀的司号员,只是这么多年来从没听他吹过一次号,我也曾多次问过他相关的事,他却一次不开口。今天,他要吹上一回?我急切地等待着,不料他的手腕猛然一沉,铜号也落在被子上。我急忙要帮他。他摇头轻叹,看着我,似乎为自己的无力充满歉意。
爷爷的这一动作,我在哪里见过?
想起来了——
我七八岁那年过年,村里唱戏,戏名早已忘记,只记得那天的演员们在戏台上用长枪短棍不停地打,还伴随着密集的鼓声、号声。台下的货郎王奶奶很会营销,鼓号声一起,她就拿着一把不知道是真铜还是镀铜的小喇叭“嘟嘟嘟”地吹。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从大人那里要来钱,买一把,跟台上互动起来,场面很是壮观。
我也买了一把,戏散场后回家见爷爷独自倚躺在院子里的椅子上,紧闭双眼,就悄悄溜到他身后,将小喇叭对着他的一只耳朵,用已经胀痛的嘴巴狠狠一吹。爷爷惊得从椅子上突然蹿起,发现是我时,一把夺过小喇叭,厉声道:“谁?谁叫你吹的?”
我这才感觉到爷爷今天的异常:爷爷很爱看戏,十里八村但凡有戏,他不惜耽误繁忙的农活也去看。爷爷看戏有个特点,一看到戏里有人落难,他就像那些老太太们一样,直掉眼泪。你可以想见,一个一米八一、身材魁梧、腰板挺直的庄稼老汉,众目睽睽下抹眼泪,抽鼻子,是多么的滑稽。为此,爷爷受到村里除了奶奶之外的所有人的嘲笑,但他依然逢戏必看,逢难必哭,甚至一些平淡的戏词也能让他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今天,戏就在村里,他怎么没有去?
爷爷或许觉得刚才的声音太高吓到我了吧,语气柔和起来:“不是这样吹的,是这样。”他左手叉腰,右手夸张地握着小喇叭,小喇叭嘴凑到嘴边,腮帮鼓起……突然,爷爷一声轻叹,右手一耷拉,小喇叭往我手里一塞,低头走出院子。
“爷爷,想吹,就吹一回吧。”我双手捧起铜号,将号嘴送到爷爷嘴边。
爷的两腮又开始蠕动、鼓胀起来,他似乎已下决心要吹了。我正犹豫着要不要打开手机录下这珍贵的视频,爷爷却轻轻推开我的手,摇摇头,要我放他躺下。
“不吹,不能吹。”爷爷平静地躺在床上,将一只手伸给我,“我说过,一生都不……”
“爷爷,不吹,咱不吹。”我用两只手紧紧握着爷爷的手。
“司号员动动嘴,千军万马……跑断腿。”爷爷的呼吸突然急促,两条浑浊的泪线从两边的眼角流下来,“不,不是……跑断腿,是,是……”
爷爷生于1932年,去世后,我多方查阅资料和走访求证,确认爷爷当年参加了一次惨烈的战役,他所在的团,活着回来的是个位数。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2年第7期)
1.小说写“我”陪爷爷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经过,请结合内容完成填空。
情节 |
爷爷让“我”拿出军号 |
|
爷爷拒绝吹军号 |
“我” |
|
紧张 |
理解 |
爷爷 |
内心激动 |
竭尽全力 |
|
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临终前让“我”拿军号,只是为了弥补多年前没有教“我”吹喇叭的遗憾。
B.第段通过写爷爷看戏爱落泪表现他性格温和,使下文对爷爷语气的柔和描写显得自然。
C.第段中爷爷并未吹响喇叭,是觉得吹奏货郎摊上的喇叭有损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军号手的尊严。
D.小说不止一处运用插叙的手法,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使爷爷的形象更加丰满。
3.未尽的表达总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请结合上下文,回答以下两小题。
(1)补写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省略号包含的内容。
“那年,领导说要看看它,证明你……”
爷爷的呼吸突然急促,两条浑浊的泪线从两边的眼角流下来,“不,不是……跑断腿,是,是……”
(2)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爷爷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突然,爷爷一声轻叹,右手一耷拉,小喇叭往我手里一塞,低头走出院子。
4.小说中爷爷最终没有吹响号声,因此,小说题目改成“爷爷的军号”是不是更恰当?为什么?
5.这篇小说以一段补叙结尾,独具匠心。请回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历史课本相关内容,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
1.惊讶
2.D
3.(1)确实在那场战争中担任过司号员
(2)不,我不能吹!这号声中,有多少战友失去了生命啊!我希望这世上再也不需要冲锋的号声。可是,不吹,孩子要失望了,唉!(体现矛盾的心理)
4.不是。故事情节围绕吹响号声展开;爷爷的号声既是冲锋的指令,也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不愿意吹响号声包含着爷爷对战友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惜;声音具有响度,能传播,号声象征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会代代相传。
5.交代了爷爷的身份;解释了爷爷不吹号的原因,揭开了上文种种悬念;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含蓄表达了对朝鲜战场上牺牲的革命先辈的缅怀;表达了爷爷对对和平的珍惜,表现了爷爷的善良、淡泊名利,使爷爷的形象更加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