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小说】别情远(《意林少年版》2023年第22期专栏)
(2023-12-27 11:48:20)
标签:
文学/小小说 |
分类: 唐诗小小说 |
别情远
张爱国
白居易呆坐于案前,两眼直盯着李先生手书的五个隶书大字:古原草送别。墨黑的字浑厚端庄,出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这是李先生给他的命题,要他作一首诗,科考的“赋得体”。
李先生最近绞尽脑汁给白居易命制试帖诗题,为他不久后参加科举考试作最后的演习。现在,距离李先生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白居易脑中还是毫无头绪,一片混沌。这种状况,他从来没有过。
李先生就要离去了。他虽然没有说,但这个诗题就是明证。李先生要走,白居易魂都丢掉大半,哪里还有心神去作诗?
李先生家世显赫,是大唐高祖后裔,曾祖辈开始沦为普通人。李先生从小苦读,满腹才华,可大唐已远非昔比,“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比比皆是。白居易也曾想过,究竟是因为大唐的没落才导致像李先生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还是因为李先生这样的人才被埋没才导致大唐的没落?自从八年前第一次见到李先生,他就在想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答案。
八年前,白居易七岁,李先生被请来做他的老师。师生俩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八年里,不是父子远胜父子。
交卷时间到,白居易第一次交上白卷。他恭恭敬敬地站在李先生跟前,呆呆地看着李先生,一句话不说。李先生没有责怪他,静静地看着他,也一句话不说。师生俩心有灵犀,都知道对方此时在想何事,但谁也不愿意说。老师怕说了学生会心神不宁,从而多荒废几天时间;学生怕说了老师要走的事就被证实,从而失去心底里那一丝丝的侥幸。
“想必,你也是知道了吧。”老师开始还想极力保持自己一贯的神情和语气,却没做到,眼圈一下子红起来,声音也哽咽,“如此,我明天就走。”
“老师,您可以不走,学生永远侍奉您。”白居易努力不让眼眶里的泪水崩落。
“傻孩子,叶落归根。”
“学生随老师去。”
“荒谬!你的前途无可限量,焉能因我而荒废?”李先生终于恢复自己惯常的神情和语气,“明晨,你可以送我。”
白居易一夜未眠,李先生自然也是。晨起时,两个人的眼睛都红肿着。
李先生只让白居易一人送行,其他人一概谢绝。
李先生骑他的那匹老马。老马很慢,背上是主人的书箱,书箱里只有几件衣服,书都被主人留给了学生。白居易骑白马,伴在李先生一旁。白马很懂事,总是落后于老马半步。
将近晌午,师生俩来到古原。野草茂盛,人在马上能扫触到腿脚。野草绿得耀眼,只将古老的驿道留下一条若有若无的深色痕线。古老的驿道不知道形成于哪个时代,也不知道是哪个人第一次踏入,他踏入时,知道这将是一条路吗?一条往后无数世代、无数后人将会永远沿着走下去而不至于走歧路甚或迷失在茫茫草原里的路吗?
“李先生当然不是这个人,但最像这个人。不是他,我将走上多少歧路?我也绝不会是今天的我。”白居易随着李先生勒停马,顺着驿道看向远方。远方的尽头是一座几近荒废的老城,李先生的家在荒城的那一边。三年前,李先生回家探亲,白居易也将他送到这里,两人还下马在碧草间穿行许久,李先生还和他讲述老城的许多。那一次,白居易也有不舍,但有期待。这一次呢?何止不舍?又何以期待?
“回去吧。”李先生回头看一眼来路,“晚了,天黑前赶不回。”
“老师,您昨日的诗题,学生有了。”白居易下马,丝毫没有突然解答一个困扰久时的难题的喜悦。
“哦,说吧。”李先生似乎早已知道没有任何问题能难倒他这个学生。
白居易恭敬地站到李先生面前,低声吟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好啊,好啊!”李先生难掩激动,颤巍巍地从马背上往下滑。白居易急忙上前扶他。
“乐天,你当记住,诗文本由事而作,由时而著,你昨日未经历此事此时,何有来哉?”
“老师的话,学生铭刻在心。”白居易恭恭敬敬地向李先生鞠躬。
“乐天,此诗章法谨致严密,用语自然流畅,格律工整精妙,情景水乳交融,意境浑厚天成,乃“赋得体”之绝唱,必将流传万世。乐天,你当立即携此诗赴京,拜谒名士。”李先生一口气说得太多,以至于气喘吁吁,“可惜,为师不能陪你去。”
“学生谨记师训,不日启程赴京。”白居易又一次恭恭敬敬地给李先生行礼,扶他上马。
老马和他的主人终于消失在碧草之间,白居易依旧端坐白马上,不愿离去。
【载于《意林少年版》2023年第22期,“意林唐诗小小说”专栏,封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