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小说】乡情怯(《短篇小说》2023年第9期)
(2023-09-04 14:05:41)
标签:
文学/小小说 |
分类: 唐诗小小说 |
乡情怯
张爱国
南方委实不是人居之地。
烈日当头,空气理应是干的,但伸手一抓掌心就一滩水。汗水和湿气浸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扯开又粘上。拿块布巾擦拭吧,行李却也湿漉漉。鬼天气不仅湿热,更闷得人怀疑下一口气就呼不上。转眼黑云压顶,却照样热,天地间像个大蒸笼,四周是看不见的柴火在熊熊燃烧。雨和云同时到,毫无过渡,说下就下,一下就狠,蚕豆般大,砸得人生疼。手忙脚乱地披上蓑戴上笠,衣服已湿透,雨却停下。圆硕的太阳又蹦出来,张牙舞爪地横在面前。
有太阳没太阳,都不影响蚊虫作恶,隔着衣服也钻得人一阵痉挛。一掌拍上,不管拍中没拍中,被咬的地方已肿起鸽子蛋大的包,又痛又痒,半天消不掉。
梅雨,梅子成熟时节的雨,多好听的词儿,却叫人如此不堪。宋之问庆幸自己逃出来,恨不得一步跨离此地十万八千里。
“站住!”身后有人叫道。宋之问刚欲停吓,却听到马蹄声,暗叫不好,撒腿就跑。还没跑出几步,马蹄声跟上来。他想跳下小路跑,“啾!”马鞭从一侧的脖子直下另一侧的腋下,一拉,宋之问重重地摔进路旁泥沟里。
“混账!问个路,为何要跑?”
“不是抓我啊!”宋之问心里乐开花,差点说出声。
太阳已落去多时,天地间还像个大蒸笼,那看不见的柴火仍没有半点将熄的架势。逃亡之路,宋之问最怕晚上:住店,既没钱更怕被官差盘查,一旦盘查到,轻则被送回更南之地,重则直接砍头;不住店吧,野外的蚊虫和随时袭来的雨也不比砍头好多少。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啊,你们如何就败于他们?武皇,你如何就把大周江山拱手让于他李家?不然,我宋延清如何会这般可怜?”汉水边,襄阳城外,宋之问抱膝倚坐在一棵大树下,时而愤恨,时而泪流。星辰满天,似是一只只嘲笑他的眼,笑着笑着,一颗颗就落下来,一落下来就是一颗颗蚕豆大的雨。瞬时,天地间伸手不见五指。宋之问抱起行李,跑向一处灯火。
茅屋里是两个男人,一个老年,一个中年。中年人处于病中,躺在床上。老人站在床头,一勺一勺地给他喂食。喂好后,老人给宋之问盛一碗粥,虽然很稀,喝起来还是很香。逃亡一路,宋之问几乎就没有吃上过热食。老人找出一张破竹席,放到宋之问脚下:“对不住,家穷,一张床也不能给你。”
中年人突然剧烈咳嗽。老人立即爬上床,蹲跪床头,将他揽抱怀里,又是捶背又是拍胸。好一阵子,中年人才止住咳,脸色煞白,喘息粗重:“舅父,甥儿连累你了。”
“老人家,你们不是父子?”宋之问看向老人。
“我甥儿命苦,三岁死去爹娘,跟着我饥一餐饱一顿,吃尽苦头。谁承想,如今又……”老人也咳嗽起来。
“舅父之恩,此生难报,来世再还。”中年人向老人微微抱拳颔首。
宋之问竟有些感动。
宋之问醒来后,天已大亮,老人正弯腰折背地站在灶台旁,头几乎埋进锅里,细细地做着饭。见宋之问起来,老人端来一碗比昨晚浓稠许多的粥,还有两块白面饼:“客官,行路苦啊,可我只有这一些。”
临行时,老人拿出大小两个荷叶包:“客官,我甥儿自年前江上打渔回来就落下病,怕是冒犯了江神。我无力入江,请客官入江时将大包里的七个白面饼撒入江中,再代我向江神赎罪,求江神放过我的孩子,让我代替孩子之罪。小包里的几个饼,客官路上用吧。”
一踏上船,宋之问顿觉浑身轻松——渡过汉江,虽然还不敢潜回京城,但离故乡近了。他知道,故乡是埋有先人的地方,宽阔博大,能接纳所有失意、失败的游子。风浪骤大,打得小船直打旋。
“行路人,可曾有事未了?”老艄公奋力撑船。宋之问这才想起茅屋老人的嘱托,解开大荷叶包,丢下白面饼。风浪小下来,小船平稳前行。
“行路人,是远道归乡吧?”老艄公悠闲地撑船,也不抬头。
“是……”宋之问猛然意识到老艄公操着故乡口音,赶紧闭嘴。老艄公还在说话,宋之问全然听不见,眼帘被茅屋老人昨夜蹲跪床头、揽抱外甥于怀的图画所占据。
“同是舅舅,为占有一首诗,我亲手害死外甥。”宋之问突然耳根燥热,“此事当时即传遍京城,可曾传入故乡?还有,我这些年的那些事……”
“行路人,到岸了。”老艄公拍拍宋之问的肩头。
宋之问蹒跚上岸,喃喃自语: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故乡是埋有先人的地方……”宋之问立岸,看向故乡的方向,竟不敢挪动一步。
【载于《短篇小说》2023年第9期,总题为《怜君何事有》,计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