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小说】故园曲(《意林少年版》2023年第17期专栏)
(2023-08-26 15:36:25)
标签:
文学/小小说 |
分类: 唐诗小小说 |
故园曲
张爱国
一篇《明堂赋》,洋洋洒洒二千一百余言,耗时一夕,辗转几人手,辰时献于皇上,说好午时会有圣旨到,现在酉时已过,依旧没有丝毫讯息,连人也没来一个。
失望和沮丧越来越深地盘上李白的眉宇。
昨天也是这个时辰,友人兴奋地跑来,说皇上巡幸东都,诏令东都才俊献赋入仕。兴奋中,李白一再告诫自己,紧抓机会,在皇上面前尽情展示,实现夙愿。十年啊,他等的不就是这一天?
大唐上下,世人眼里,李白才气豪气逼人,斗酒百篇,可是谁又知他的心里?
甫一懂事,他就知道,他这一生,不论才华才气如何,都不能像别人那样走正常的科举入仕之路,只能等皇上哪日开恩,献赋取仕。
为何别人能自己不能?在乡时,李白每每向父亲问及,父亲总是欲言又止。后来,他拼凑出事情的大概:祖上有犯刑律者,流放西域,永世不得归来。如果就这样世代安分于西域,席地盖天,逐草游牧,不读书,不知世,不入世,也不幻想入仕以利国安民,他现今就不会有这一烦忧。然而父亲偏偏不甘心,不安分,他不想让子孙后代永远在孤寂苦寒之地熬日子,于是带着一家人潜回蜀地。在蜀地,面对一家人的生计,他又不得不投身营商行当。《唐六典》有规定,刑家之子、商人之子,不得科举入仕。
两项禁条集于一身,李白科举入仕之路被封堵得一线缝隙也没有。任他才华绝天下,他的眼前也永远不会有一丝一点的光,除了献赋。
今晨,李白几次高声诵读墨迹未干的《明堂赋》,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无以言表。他知道,待皇上一会儿看到此作,定会抚掌击案,大声叫好。李白对此有确信,因为他相信和敬佩当今皇上,须臾二十年,大唐在他统御下已尽现盛世之象。能造就如此盛世的皇上,当然是睿智清明的千古一帝。睿智清明的皇上,谁不爱才惜才?
李白更确信,他就是皇上朝思暮想、念兹在兹的才。
可是,皇上为何到现在还没有传旨,没有请他入宫觐见呢?
“莫非所托之人没有将《明堂赋》献于皇上?”李白心里一凉,颓然坐下。
这种苦头,他不是第一次品尝了。
十年前,李白出川,此时他已有盛大的诗名才名,一入楚就作诗献诗。诗中,他对楚地官员极尽夸赞之辞,以期获得他们的关注和任用,进而得到他们向朝廷的举荐。可是,他根本就不认识他们,如何将诗献上呢?托人引荐吧,他朋友虽多却几乎全和他一样,喝酒纵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个个行家里手,结交权贵尽是门外汉。后来,几经周折献上去一些,结果却一次次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两年前,他来到长安,诗同样献出不少,希望和兴奋更是有过无数次,但结果全叫他失望和羞辱。他也有过直接献诗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机会,那些人,当面没有谁不夸赞他的诗名才名,可后来呢?全部没有后来。
为何会有如此遭遇?李白经友人的提醒,渐渐明白:谁愿意身边有一个才气逼人、豪气逼人,“仙人”一般的人存在呢?
“难道要我有意给尔等献上词句不通、干枯晦涩之诗?难道要我有意在尔等面前表现出猥琐之相?”李白狠狠摇头,举杯独饮,“如此,李白还是李白吗?李白不是了李白,李白如此辛苦和委屈又所为哪般?”
明月当窗。月光和夜色夺走了洛城全部的声响,客栈内外一片死寂。昨夜作赋用心用情太深太久,今日等待那本无所有的圣旨也太急太久,他早已疲乏困顿,酒精也烧得他头昏脑涨。李白放下酒碗,踉踉跄跄走到床边,和衣倒下。
竟然睡不着。
无论如何也睡不着。
笛声渐起,大约是乘着月的翅膀悄悄飞来的吧,悠然,幽怨,隐约而飘渺。李白索性起身,来到窗前,站立:“五岁苦读,熟诵六甲。十五能诗赋,世人多羡慕。如今而立已过,光阴蹉跎,离妻别子,他乡孤独。这一切,究竟为哪般?”
疏月淡影,窗前的竹子或是被他的叹息也或被笛声惊醒,簌簌如窃窃私语。春夜微凉,天风淡淡,笛声忽然清扬真切。
是《折杨柳》。
“谁人也在思乡?”李白不愿听下去,可那笛声分明有眼睛,有熟悉的路径,越发清晰地钻入他的耳里,钻进他的胸腔、他的五脏六腑、他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缝隙和毛孔。
“何须留下?何不归去?何如归去?”李白无力地踱步窗下,喃喃低吟: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色阑珊,万籁静寂,竹香愈发浓郁和香甜,笛声依旧飘渺或真切。不知何时,李白已泪眼潸潸。
【载于《意林少年版》2023年第17期,“意林唐诗小小说”专栏,封面标题】